-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消费者决策行为中虚位诱导效应研究评述及展望
消费者决策行为中虚位诱导效应研究评述及展望
摘要:通过文献评述,构建了基于双属性空间的虚位诱导效应启动策略模型。首先对虚位诱导项的概念及分类进行系统归纳;然后创新性地提出引发虚位诱导效应的虚位不对称占优诱导区(PAD)与虚位非占优诱导区(PND)两种启动策略模型,并首次提出PND启动策略模型的两种诱导项类别:虚位折衷诱导项(PC)与虚位次优诱导项(PI);最后,明确了虚位诱导效应作用机制的解释路径,奠定了基于中国消费者决策情境下的虚位诱导效应研究的理论框架。
关键词:吸引力效应;虚位诱导效应;虚位折衷诱导项;虚位次优诱导项;虚位营销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6.06.21
中图分类号:F71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6)06-0092-04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ly revisits the concept of phantom decoys and its classifications, by reviewing this part of literature on phantom decoy effects. And then, it proposes two decoy strategies, there are Asymmetrically Dominating Decoys (PAD) and Phantom Nondominating Decoys (PND). In addition, the PND can be further classified into two subtypes, there are phantom compromise decoys (PC) and phantom inferior decoys (PI). This result not only paves the way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mechanisms behind phantom decoy effects, but also provide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phantomdecoyeffects research in terms of Chinese consumers decisionmaking situations.
Key words:attract effects; phantom effects; phantom compromise decoys;phantom interior decoys;phantom marketing
目前,饥饿营销已成为一种备受企业推崇的营销方式。例如2014年3月15日红米Note发布,3月19日预约,3月26日首次开抢,1500万消费者成功取得预约号,小米公司取得了仅用90秒售罄30万台的销售业绩,而这意味着红米Note对于参与抢购的1470万消费者来说是不可得的。通过控制新产品信息发布到完全上市的时间,给予消费者一个非常有吸引力但却暂时不可得的虚位产品,在不妨碍新产品上市的同时,可以提高现有产品的市场份额,又可以限制或降低竞争产品的市场份额,引发虚位诱导效应(Phantom Effects),即基于选择集决策情境下,一个不可得的虚位诱导项(Phantom Decoy)的导入,导致消费者对其他可得选项的偏好发生反转的一种现象[1,2]。
众多学者从经济学、心理学、营销学等方面展开了真实诱导效应的相关研究,而基于不同属性空间位置对虚位诱导效应的研究尚属空白,且从市场营销管理的视角,何时与是否给予一个产品的不可得信号是由企业控制的,洞察外表优等但不可得产品的属性与其竞争产品间关系如何影响目标产品的选择偏好是至关重要的。
1理论背景及框架
自Huber、Payne和 Puto[3]最早提出吸引力效应(Attract Effects)的概念,也称之为“诱导效应”(Decoy Effects)之后,西方学界关于吸引力效应的相关研究已经有三十多年。例如,Colman、Pulford和Bolger[4]研究发现,当只能在X手机(价值12000美金,每分钟通话费1500美分)和Y手机(价值10000美金,每分钟通话费2500美分)间进行选择时,消费者很难抉择,但选择集中导入第三选项Z手机(价值14000美金,每分钟通话费2000美分),可能导致消费者更偏爱X手机,因为在两个相关的产品属性上X比Z更便宜,而Y比Z贵。这种关于消费者决策行为在选择集情境下吸引力效应的研究已经证明有稳健和强有力的效应[5,6] ,甚至有研究发现,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