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近代农会兴起原因从近代经济思想转变分析.docVIP

浅谈近代农会兴起原因从近代经济思想转变分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近代农会兴起原因从近代经济思想转变分析

浅谈近代农会兴起原因从近代经济思想转变分析   清末民初,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普遍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团体--农会,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特别是农业发展变化的新趋向。但就目前看来,学术界对农会的研究主要有潘君祥的《我国近代最早的农业学术团体―上海农学会》,朱英的《辛亥革命前的农会》和《清末广东农会述论》。另外在一些著作中也涉及到了此方面的问题,如龚书铎总编,史革新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晚清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张静如与刘志强等主编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只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等。   重农抑商政策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王朝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但到20实世纪初,清朝统治者从欧美列强以工商立国而臻于富强的事实中得到启示,认识到“取外国之长,乃可去中国之短”,开始大力振兴工商。随着重商政策的推行,谋求农业的发展,也逐渐提上议程,清末农会正是这一社会形势发展的产物。当然农会兴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近代经济思想的转变分析农会的兴起。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逐渐形成。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原料的掠夺和市场的开拓,再加上国内近代工业的发展,农村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进一步加深。农业经济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也进一步加深。同时,天灾人祸的频繁出现,也使得农业生产日趋衰败,民不聊生。而以田赋为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清政府也因此而陷入了困境。“言常用则岁出岁入不相抵,言通商则输出输入不相抵,言洋债则竭内外之力,而更无以相抵”。为此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奖励垦荒,奉行“重农抑末”的经济政策。因这些措施是以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为目的,所以这些措施严重束缚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收效甚微,农业经济发展缓慢,主要表现在:(1)技术方面。如农具原始,农作物品种单一。19世纪末,德国博士何德曼在考察湖北地区时说:“中国用以活图土之犁,镢只达十五生地米达,至深亦不逾二十生地米达,再下之土未曾一动”。“其所用农具,颇欠精良”。“见耕地之法似欠讲求,所用齿钯、锄、犁等具,均甚笨拙,翻土既不能深,碾土又不能细;所用耕牛大车,蹇缓无力。外国耕地多用马,中国马少,倘不能改用,宜用壮健之牛,或一犁双牛,较可得力。至农具尤亟应改制精良,庶几事半功倍。。”在农作物品种方面,“是处播植如所见小麦、油菜、蚕豆各种子,并不选择坚好肥硕之品,甚至杂有草种,亦不剔除。” (2)农作物产量比较低。江浙一带最上等的田地,稻谷一年产量只在1--3担之间,合136--408斤左右,湖南长沙亩产5担左右合680多斤。而北方各种杂粮,包括玉米、麦子、高粱等,亩产量最高0.7石,最低仅0.2石。(3)农村落后,农民生活困苦不堪。大部分农民所产粮食只能勉强糊口,有的甚至连糊口都谈不上。“种种苦状,罄竹难书。一遇荒歉,田中所收,不及丰年之半;即以半收计之,每人只可得谷一石有零,其为不敷日食,已属显然易见。况番薯为杂粮大宗,本年所收,仅可勉作二分,则不能济谷之不足,又彰明较著者矣。”清末自然灾害频繁,致“饥民遍野”,“饿殍塞途”。据统计,在1875年到1911年间,黄河流域和长江领域的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12省,共13476个州县遭受水、旱、风、虫、雹、霜等自然灾害的袭扰,平均每年受灾州县达3743个之多。   在农业生产极其衰败,西学东渐的社会背景下,再加上各有识之士对中外商战的研究,如郑观应的“商战论”。中国资产阶级开始走上谋求自强富国的道路。如康有为提出“富国”、“养民”十大纲领。逐渐改变洋务派单纯学习外国“船坚炮利”,而开始进行变法维新运动,对我国的工、农、商、教育等各方面进行改革。“农务为富国根本”,于是,“兴农”呼声高涨起来。为振兴农业而组织农会的要求也日益增多。经济思想的这种转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会的兴起。   19世纪下半叶,要求设立农会的呼吁逐渐见诸于舆论。1890年,孙中山先生在《致郑藻如书》中指出:“今天下农桑不振”,为害“亦已甚矣,”亟宜谋求改良之策,“道在鼓励农民,如泰西兴农之会,为之先导”。中日甲午战争后,一些资产阶级维新派及工商界代表人物也陆续提出创立农会。1895年,康有为在其著名的“公车上书”中提出:“吾地大物博,但讲之未至,宜命使者译其农书,遍于城镇设为农会,督以农官。农人力薄,国家助之。比较则弃??而从良,鼓舞则用新而去旧,农业自盛”。要求译外国农书,在各个城镇设立农会,以达到振兴农业的目的。   近代中国“实业救国”论的典型代表人物张謇在1896年的《农会议》和1897年的《请兴农会奏》中,对农会的创办办法、经费来源、组织程序、职责功能以及作用等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思路。指出:“农会办处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