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溪州竹枝词中女性形象及其文化意义
溪州竹枝词中女性形象及其文化意义
摘要:溪州竹枝词是描写土家族社会生活的风情画卷,具有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些作品塑造了不少生动的女性形象,其中有勤劳持家的女性形象、有勇敢追求爱情和婚姻的女性形象、有岁时节令中的女性形象,还有信仰禁忌中的女性形象。这些吟咏女性的竹枝词生动地展现了改土归流后溪州土家族地区女性的日常生活,虽是片段式的,却有着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史料价值。
关键词:溪州竹枝词;土家族;女性形象;文化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17)03-0088-05
竹枝词又称“巴渝竹枝”“巴歌”“巴渝辞”“巴人调”等,本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巴人的一种民歌,在经过历代文人,尤其是唐代刘禹锡的加工改造后,成为一种新的诗体。土家族作为巴人的后裔,虽然没有文字,但在改土归流后,民族聚居区涌现了大量本土文人,他们以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的竹枝词的形式,用汉语记录了他们的社会生活,反映了鲜明的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
溪州是古代土司管辖的土家族聚居区之一,包括上溪州(今湖南省龙山县一带)、下溪州(今湖南省永顺县、古丈县一带)。现存清代湖南的土家族竹枝词以作于溪州的数量最多,人们大多将描绘家乡民俗风情的竹枝词命名为“溪州竹枝词”,如永顺县的彭勇行、彭勇功、唐仁汇、彭勇为、彭施铎、向晓甫、周植斋等人皆作有“溪州竹枝词”,共计百余首,其中彭勇行作有48首,彭勇功作有46首。①这些竹枝词中有很多吟咏女性的题材,虽是片段式地记录了当时土家族女性的日常生活,却有着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史料价值。
一、劳动生产中的女性形象
中国古代的民歌民谣有吟咏采桑、采茶、采莲女子的传统,脱胎于民歌的竹枝词同样少不了记述女性参与社会劳动生产的内容。土家族妇女勤劳能干,溪州竹枝词中有多首描述此类女性形象的作品。如彭勇功的诗:“谁家少妇学耕田,叱犊声尖四野传。抹角转弯全不费,犁坯瓦盖陇头烟。”(《溪州竹枝词》)传统农业社会的分工一般是男耕女织,本该男子所为的耕田之事,土家少妇干得也是得心应手。彭勇功的另一首作品有:“临盆恰满十余天,清早驱牛出碧川。无奈呱呱啼不住,背笼遥挂绿荫边。”(《溪州竹枝词》)土家妇女不仅耕田,连生孩子也不得休息,还没出满月就早早地背着孩子去放牛了,土家女子的勤劳可见一斑。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湘西土家族长期采用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和渔猎采集的混合生产方式。乾隆《永顺县志》载:“(土家人)重耕农,男女合作,喜渔猎。”[1]130在以家庭为单位的经济体中,劳动生产通常需要男女分工合作,他们“男耕女织夜迟眠”(饶瓒《溪州竹枝词》),“男负犁来女负筐,桑林农事细商量”(彭勇功《溪州竹枝词》)。尤其是在??桐茶籽和薅草时,除了一家老幼共同参与外,有时还需要几家换工合作完成:“桐茶勤栋火炕边,猜谜闲谈夜未眠”(彭勇功《溪州竹枝词》),“薅草赶山敲鼓锣,辛勤男女满山坡”(佚名《溪州竹枝词》)。有一些作品,如“一家孝友无余业,既饭鸡豚又灌园”(饶瓒《溪州竹枝词》),“千山万岭桐花白,正是农家下种时”(彭勇行《溪州竹枝词》)等,虽然没有直接描写女性,想来她们肯定也是参与其中的。
除了家务和耕种以外,土家女子还是采茶、采桑和纺织等家庭副业生产的主力。如:“春山桃李烂如霞,女伴相邀笑语哗。今日晴和天气好,阳坡同采清明茶”(佚名《溪州竹枝词》),“采茶娘遇采桑姑”(彭勇功《溪州竹枝词》),是写采茶和采桑。除了白天的劳作,晚上也不得闲,常常纺纱织麻到很晚。如佚名《溪州竹枝词》中的三首:
绩麻拈线过三更,细细麻丝缕缕分。麻布织成浆水泡,不亚杭纺与湖绫。
长夏蚊多结细麻,严冬半夜犹纺纱。“波里”伴娘无事做,火炭壁上画××。
土家妇女善持家,日上东山夜绩麻。莫笑小姑年纪小,机床学织牡丹花。
诗人用简洁的文字和饱满的热情,描绘了土家女子从种麻刮麻绩麻到织成麻布漂白的全过程,她们虽然没有读书的机会,但是小小年纪就可以织“西朗卡普”的各种花样了。彭施铎言“闺女人人会打花”(《溪州竹枝词》),“打花”即土家织锦,俗称“土花铺盖”,土家语称“西朗卡普”,后来发展成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标志。彭勇行亦言:“溪州女儿最聪明,锦被丝挑脚手灵。四十八勾不算巧,八团芍药花盈盈。”(《溪州竹枝词》)她们纺纱织锦的技艺是非常高超的。土家女儿出嫁前,准备的棉被和衣裳等嫁妆也都是她们自己纺织而成的:“温软新棉叠满箱,称身熨贴嫁衣裳。”(彭勇行《溪州竹枝词》)
勤劳持家的土家女子对于采薪背柴等维持家庭生计的劳动也是必须要参与的:“采薪妇女善勤家,足上坡时手绩麻。步入深林聊小憩,干柴满背出烟霞。”(彭勇功《溪州竹枝词》)此外,她们还是集市贸易的常客:“六媪三姑赴市廛,手携幼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