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大形象文化内涵探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焦大形象文化内涵探析

焦大形象文化内涵探析   摘 要: 焦大作为贾府里的老家丁,可以说是一个大放异彩的小人物,在《红楼梦》中他出场虽少,却给人留下了深刻鲜明的印象。曹雪芹在他身上倾注了对先秦“君惠臣忠”式忠义观的弘扬、对报恩思想的呼唤和对和谐家庭观的追求。   关键词: 小说《红楼梦》 焦大 人物形象 文化内涵      焦大的首次出场,是在小说《红楼梦》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宴宁府宝玉会秦钟”,因赖二派他夜送秦钟出城,被他骂了个天昏地暗。作者借尤氏之口对焦大的早年事迹作了概述。   若按后来第一百零五回抄家时焦大自称“我活了八九十岁”的年龄推算,在夜送秦钟时他也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后来,贾蓉骂了他两句之后,还让人去捆他,盛怒之下的焦大正是一肚子无名火无处发泄,便骂了个贾蓉狗血喷头。众人见他太撒野,上来几个将其揪着捆倒,抱往马圈里去。焦大越发连贾珍都说出来。众人见他骂得太过头,便把他捆起来,用土和马粪满满地填了他一嘴。   在焦大的首次出场亮相一节中,作者便简要介绍了他出生入死为主子挣下家业,却得不到公正回报,以及爱喝酒和骂人滋事的个性。焦大的第二次出场是在“锦衣军查抄宁国府”之时。他冒险冲出宁府跑到荣府,又被外面的看守军人撞上,正要拴着他交锦衣军查问时见到了贾政,他止不住号天跺地地大哭,哭说着开始撞头。   对于焦大的经历,诚如王志尧所说:“焦大从开始跟着主子征南闯北地打仗、捆人到被人捆;从跃马疆场到被拖进马圈;从主动救主喝马溺到被迫往嘴里塞马粪,焦大的一生是可笑的,又是可悲的。可笑的是,他只有匹夫之勇,却缺乏机智谋略;只有忠于主子之心,却无获取主子宠爱关切之术;只能恃功而傲,恃功而大,却不会拍马溜须,献媚取宠。可悲的是,有功不能得赏,效忠难以受恩。”[1](P56)作为奴仆,焦大既对贾家有着痛心疾首的恨,又对贾家有着福祸与共的爱;既对贾家祖上创业的艰难感到悲哀,又对贾家子孙败业的堕落深感痛恨;既眷恋老主子另眼看待的殊荣,又恨新主子忘恩负义的冷酷;既自傲于过去豪奴的辉煌,又哀痛于现今老仆处境的艰辛。   那么,曹雪芹设置焦大这一人物,仅仅是为了让他醉骂一通吗?显然不是,在我看来,作者在焦大这一人物形象设置背后蕴藏着更深厚的文化内涵。      一、“舍生救主”――对先秦“君惠臣忠”式忠义观的弘扬      在我看来,作为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曹雪芹是批判儒家思想最厉害,但对儒学义理的精华却汲取最多。他对统治阶级、理学家所倡导的单向绝对的“忠义”观持否定态度,这在他塑造的一系列人物身上都有所体现。如焦大,作者对他的“忠义”是赞赏的、肯定的。后来鲁迅对此也有所认同,在《伪自由书?言论自由的界限》中说:“其实是,焦大的骂,并非要打倒贾府,倒是要贾府好,不过说主奴如此,贾府就要弄不下去罢了。然而得到的报酬是马粪。所以这焦大,实在是贾府的屈原,假使他能做文章,我想,恐怕也会行一篇《离骚》之类。”[2](P383)这里鲁迅将焦大比为屈原,其实质就是对他“忠义”的肯定。另外,曹雪芹所写的小人物包勇,对其“忠义”亦是首肯。包勇只在后四十回出现,且是外来的奴仆,由甄家推荐到荣府,第一零七回和第一一一回写包勇对某些有钱奴仆的憎恶,对贾雨村的忘恩负义的蔑视,都显示了曹雪芹对“忠义”的褒扬。但曹氏对“忠义”却是有所扬弃的,他借贾宝玉的口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话:   宝玉谈至浓快时,见他不说了,便笑道:“人谁不死,只要死的好。那些个须眉浊物,只知道文死谏,武死战,这二死是大丈夫死名死节。竞何如不死的好!必定有昏君,他方谏;他只顾邀名,猛拼一死,将来弃君于何地!必定有刀兵,他方战;猛拼一死,他只顾图汗马之名,将来弃国于何地!所以这皆非正死。”袭人道:“忠臣良将,出于不得已他才死。”宝玉道:“那武将不过仗血气之勇,疏谋少略,他自己无能,送了性命,这难道也是不得已!那文官更不比武官了,他念两句书窝在心里,若朝廷少有疵瑕,他就胡谈乱劝,只顾他邀忠烈之名,浊气一涌,即时拼死,这难道也是不得已!还要知道那朝廷是受命于天,他不圣不仁,那天地断不把这万几重任与他了。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并不知大义。比如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该死于此时的,趁你们在,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要托生为人,就是我死的得时了。”[3](P383)   这段话正说明曹雪芹对“忠义”的扬弃。对此,张锦池说:“作为对‘经济之道’的真正解构,还是宝玉的‘文死谏,武死战……竞何如不死的好’之说。其主要理由是:‘必定有昏君他方谏,他只顾邀名,猛拼一死,将来弃君于何地!必定有刀兵他方战,猛拼一死,他只顾图汗马之名,将来弃国于何地!所以这皆非正死……还要知道,那朝廷是受命于天,他不圣不仁,那天地断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