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书怀意义
王书怀意义
王书怀(1929―1984),是建国后第一代黑土诗人。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与当时享誉文坛的公刘、贺敬之、郭小川、闻捷、严辰等诗界名宿交相辉映,曾被智利诗人聂鲁达称为“黑头发的高产作家”,著有《宝山谣》《火热的乡村》《张勇之歌》《行吟集》等诗集12部。
王书怀担纲歌词主创的《串门》《越走越亮堂》《我爱这些年轻人》等家喻户晓的经典民歌,曾借助郭颂高亢嘹亮的嗓音传遍大江南北,逼真地重现了新中国“改天换地”的生动段落,成为记录一场民族壮举的移动的雕像。
新诗不易背诵,可如今黑龙江的许多中老年人还能够大段大段地背诵王书怀的作品,每次他们说到王书怀,都像说到自己特别爱戴的一个亲人:“他讲话脸红,衣扣一个一个不自觉地解开,剩到上边第二颗时,两手平伸出去,右手还拿了一支钢笔”,“他桌子上总摆着烟缸啦、帽子啦什么的,讲到动情处就把这些东西摆来摆去”,“和气得很,和我们穿戴、说话都一样,看不出是作家,更一点儿也没有‘全国十大青年诗人’的架子”,“他坐在炕头与你拉家常,在田间与农民一起劳作,过年给乡亲写春联”……
有评论家说,王书怀的诗歌像陈年纯酿,陶醉了一代人;像文坛号角,激励了一代人;像拂面金风,催熟了一代人。他那些“一路上看,/一路上唠,/话题好像那小马驹,/跟着车儿跑”(《搭车》)之类的诗句几乎冲口而出,并未经过太多的思量,很像一种极为随意的哼唱,其中的设喻可谓信手拈来,用日常的语言直录日常感受,倚重直觉,放弃藻饰,诗句的跳动实为心情的起落,最大可能地保留了生活的本味,这样的吟咏不离田垄,不离蛙鼓,不离袅袅炊烟。
诗人始终立于生活前线,是特定年代、特定地域、特定黑土风情的见证人、目击者,所以最有机会也最有资格为这种别样的乡景作传。“一样的秫秸障,/密叶不透风;/一样的瓜菜园,花开几多种;/翠生生,/水灵灵,/东院韭菜西院葱,/豆角挎小刀,/辣椒打灯笼,/西葫芦结纽满地滚,/向日葵,探出脑袋逗孩童……”(《满园春》)自然的幽微,生活的奇美,人世的欢喜,都因诗人的一腔热忱,都因诗人绵密的心思,都因诗人的生花妙笔,在我们的眼前牵手呈现。
王书怀坚定地认为“不亲近泥土,等于不孝顺爹娘”,他从来不做生活的看客,诗句背后总站着诗人自己,作者写来一往情深,阅读者也自然会被击中。“小河流水哗啦啦,/河东河西住人家。/往年一听河水响,/两岸亲家忙喊话:/‘淹啦?’/‘满啦?’/――不是亲家太胆小呵,/山水下来真毁庄稼!//小河流水哗啦啦,/河东河西住人家。/如今一听河水响,/两岸亲家笑哈哈:/‘放啦?’/‘满啦?’/――不是亲家问顺了口,社里的水稻都萌了芽……”(《小河流水哗啦啦》)这首诗显然是新格律体的代表作品,却摆脱了当时创作模式化、概念化的框定,借“小河流水哗啦啦”一句起兴入题,用语简省,直接断取两幅剪影,对照鲜明,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不变的是那条小河,改变的却是“人”,是人的生活。
同幸运的当下诗人相比,王书怀显然生活在一个不太好的文学环境,他不得不在政治的高压下喘息。环境束缚了诗人的手脚是无可否认的事实,但是他到底尽了自己的一份力。“歇晌了。/一片喧声,/摇动了老树,/枝头鸟,丢一根羽毛,/另选栖处。”(《午歇》)这样的表达让我们看到了心灵深处的乡景,让我们听到了记忆麦田上飘荡的乡音,立意选自乡风,遣词却古色古香,用字寥寥,直如小令,斩截痛快。纵使与当前的新派诗歌相比,不论哪个方面,也不见逊色,王书怀的过人之处令人惊诧。
倒是今天的诗人,文化环境够宽松了,生活够富足了,有所作为的却很少。而王书怀不仅是诗人,还是诗人的老师,带出了一大批诗人,他像大家心中的一面旗帜,他说“我愿做一架梯子,让后来者踩在我肩上上路”。
王书怀的诗歌是物质饥馑年代的一种精神激励:“瞧,三星没落/月儿西斜/姑娘登上了井台/上工哨儿/吹醒了半趟街。/张家嫂,/李家妹,/三娘五婶,/荷锄集合,霎时间――/一片嘻笑,/撒向田野……”(《野姑娘》)生存、发展,要靠我们的双手来实现,劳动因之被赋予最崇高的光晕。而有了劳动的映衬,集体主义、英雄主义则会更便利地获得表达。“不闻鸟啼杏枝上,/二月里,/但见一路/鞭打银树霜花飞!//赶车人,/哼小曲,/回望车队龙摆尾;/心里头/早有几分丰收醉。”《鞭声》中的这一节,无疑来自现场的采集,诗人几乎照拍了生活的原态。在一种很难冲决的“政治叙事”的氛围中,王书怀的讲述仍会多一丝冷静,不忘在质朴的书写中与诗意站齐。
其实,政治文化、知识分子文化和流行文化是并行的,对哪种文化的过分强调都曾给我们带来相应的教训,翻阅我们的文学史,每一种实例都不难找见。王书怀的诗歌却大致做到了三者兼顾,他的读者成分复杂,政治家看到的是政策带来的感奋和百姓的生存状态,一般读者领略的是或熟稔或陌生的本色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