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理解常用实词在语境中意义
理解常用实词在语境中意义
【A能力要求】
正确理解实词的含义是文言文阅读最基础的内容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对实词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文言实词”是指其用法曾在教材中出现过或通过教材的迁移性学习能准确理解的实词。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对文言实词的测试,命题形式灵活多样。无论是客观题的词义辨析判断,还是主观题的语句翻译,考查的核心内容仍然是实词含义的理解。考查的知识点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今通假”“词类活用”等,其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中词义的理解,是近几年中考文言实词考查的热点与重点。一般实词在不同语境中所表达的意义是不尽相同的,而命题者通常将甲语境中的义项移用至乙语境中,以混淆考生视觉,使其出现错误。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复习和未来的考试中都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综观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试题中的“文言实词题”,我们发现一般有这样两种常见的题型:
1.辨析判断单音节词的词义。这种题型出现的频率较高。如,2006年广东河源、广西百色等若干省市的中考文言文试题中,有关实词考查的试题就属于这一类。不妨举个例子,像2006年山西太原中考试卷文言文考题的第2题: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1)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__________
(2)以其境过清
清:__________
(3)南流数十步
南:__________
(4)不可名状
名:__________
2.辨析判断双音节词的词义。这种题型的考查虽然相对要少一些,但还是在不少省市的中考试题中出现过。如,2006年河南省中考试题中就要求解释“惟吾德馨”中的“德馨”以及“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竹”。
【B备考指导】
那么,怎样才能准确而又快捷地解释文言实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根据上下文来推断。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仔细分析上下文的内容,或根据上下文的提示,为实词义项的断定提供帮助。
2.借助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有的实词词义仍保留在一些成语中,借助成语中已知语素的意义,可以快速地推断出其词义。
3.利用语法结构来推断。或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或根据文言词句在结构上的对称性特点,断定该词在句中所起的语法作用,从而推断出该词的词性和词义。
4.利用选项,侧面迂回。如果说大胆推断属于“正面强攻”的话,那么在“强攻”不下时,利用选项来间接答题,则属“侧面迂回”了。利用选项的解释既可以增加对文句的理解,又可以缩小正确义项的筛选范围,还可将选项的词义带入文中来验证其正误对错,这有时往往比直接解释和推断还来得容易。
【C例题透视】
例1:(2006年湖北武汉)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出淤泥而不染( )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
③待到山花烂漫时( )
④陶后鲜有闻( )
例2:(2006年浙江金华)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
②贤者能勿丧耳( )
例3:(2006年湖北黄冈)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亦不详其姓字( )
②每有会意( )
③期在必醉( )
④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
例4:(2006年山西太原)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②以其境过清( )
③南流数十步( )
④不可名状( )
【参考答案】
1.①沾染,污染。 ②我。
③等待。 ④听说。
2.①通“避”,躲避。 ②丢掉。
3.① 知道。 ②体会,领会。
③期望,希望。 ④辈,同类。
4.① 大约,大概。 ②凄清,冷清清。
③向南。 ④说出。
【D失误分析】
其实学习、掌握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并不是太难,只要掌握住文言文通假的有关规律,就能够非常顺利地掌握住通假字。但是有时候,学生在复习这一板块时却过于草率,可能是因为它太简单的缘故,所以考试时常常出现错误。因此,我们在复习这一板块时一定得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E专项训练】
选文一:
右溪记
元 结
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水抵两岸,悉皆怪石,??③嵌④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休木异竹,垂阴相荫⑤。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⑥之所游处⑦;在人间,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⑧已⑨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⑩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选自《元次山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