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代以前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保障研究
清代以前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保障研究
[摘 要]清代以前,从宋代开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社会保障机构历经元、明日趋完备,这显然得益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逐渐繁荣的结果,另一方社会保障作为社会稳定的安全阀和调节器历来为政府重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关键词]清代以前;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保障;研究
早在秦汉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就具有优良的社会保障传统,但限于资料,难以细述,至少宋代以后有大量记载,社会保障事业兴盛一时。
宋代号称以文立国,政治举措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宋朝开国丞相赵普宣称自己半部《论语》治天下,所谓“宋之为治,一本仁厚,凡赈贫恤患之意,视前代尤为切至”。①各类社会保障机构如收养疾病者的安济坊、惠民药局,收养贫病老人的养济院、居养院、广惠院,救助贫苦无依婴孩的举子仓等遍布长江三角后地区。
北宋时范仲淹奉命到杭州做地方官员,出钱购买了好地千亩,创建了范氏义田,作为族亲经济救济来源。义田由范仲淹与族中长辈管理,制定了管理办法。范仲淹平常就好施,让范氏家族日有食,岁有衣,制定了严格的分配制度,小到日常供给,大到婚配嫁娶的礼金、礼品,即便是娶二房都有救济,并将芝草营巷的祖宅改建成范氏义庄,让那些贫穷的人有房住,并设立了文正书院,这便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社会救济形式。除了济助范氏宗族外,由范仲淹首定的义庄制度中还有一条,规定外姓人氏也在救济帮助的范围之内,“乡里、外姻、亲戚如贫,窘中非次急难或遇年饥不能度日,诸房共相度诣实,即于义田米内量行济助”。②实际上,范义庄的济贫扶困的范围已远远超出范氏宗族。受范氏义庄的影响长江三角洲地区其他家族纷纷效仿范氏家族,本着“敬宗收族”的理念纷纷建立了义庄、义田,对本族内鳏寡孤独废疾实施救济,帮助贫困人们渡过难关。
景?v元年(1034年),苏州水灾“灾困之氓,其室十万”。知州范仲淹按其“荒歉之岁,日以五升,召民为役,因而赈济”,“募游手疏五河,导积水入海”。③开创了宋代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工代赈的先例。绍兴二年(1132年),南宋在临安设置养济院,以处鳏寡孤独无依之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慈幼机构设置较早,也较为普遍,南宋宁宗时在湖州设立湖州婴儿局,这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最早出现的慈幼机构。1211年苏州吴县建广惠坊,额以二百人为率,男子妇人各有位置,而疾病者又别室以居之,夏有汤沐,冬有衾?k,病有药,死有棺。淳?v七年(1247年)十二月宋朝政府拨田五亩建临安府慈幼局,收养遗弃小儿,雇佣贫妇乳养。鼓励民间抱养子女,在领养期间官方月给钱米直至小儿三岁。淳?v九年(1249年)在临安设立施药局,雇请医生,分行巷陌给百姓施药治病,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保障机构。施药局只在临安设立,除临安外,外地没有设置,实际上是南宋王朝对当地的一种优惠政策。除了施药局外各地官员还根据当地情况设置安养院,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苏州安养院“在州?Y厅后,旧曰医院,宝庆中改今名。”④是一所为囚犯治病的医疗机构。绍兴二年(1132年)临安府建立养济院,“将街市冻馁之人尽行依法收养”。杭州知州苏轼元佑四年(1089年)在杭州创办了安乐坊是一所收容患病并予以救治的社会保障性机构。南宋时,临安府余杭县安济坊在县城东半里。安济坊的设置对于治愈病患,防范和应对流行病都有一定的作用,它是中国古代疾病防治的有效尝试。嘉定末年,湖州通判袁甫于湖州创办幼儿局。淳佑七年(1247年)创设慈幼局,收养遗弃小儿,雇请贫妇乳养,所全活不可胜数。此后长江三角洲地区掀起了办慈幼局的热潮。
宋代非常重视仓储建设,不仅有常平仓还有义仓、广惠仓。南宋余杭县常平仓设于县城门外师姑桥。临安府不仅设立常平仓还有平籴仓,平籴仓存米达六十万斛。每岁敛散以平市价,有诗云:“生民全仰食为天,百万人家聚日边,官有积仓平籴价,满城和气乐丰年。”⑤
对于流民问题宋朝政府也很重视,宋代临安的妙行寺、崇福寺、寿圣接待寺是饥荒时收养流民的地方。圣寿接待寺除了收养流民为流民提供食宿外还以医药济人,多年来救活了无数贫民而远近闻名。建炎二年(1128年)杭州、湖州等地减价出售大米十万斛,救济东北流民。对于贫困无依者,每月支付粥米。政府规定十五岁以下遗弃的流寓儿童,允许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家收养,并可以改其姓名。
对于残疾人社会救济除了设立各种社会性福利机构外,还根据自身情况教其技艺,如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第二十四卷《熙朝乐事》云:“杭州男女瞽目者多学琵琶,唱古今小说、平话以觅衣食,谓之陶真。大抵说宋时事,盖汴京移俗也。”⑥瞿佑《过汴梁诗》有“陌头盲女无仇恨,能拨琵琶说赵家”⑦。陆游诗云:“斜阳古都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⑧宋代社会保障机构种类较多,救济范围较广。据马可波罗记载杭州城内社会保障机构相当多,多是王公贵族建立,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