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代前中期江南准士社会生活研究
清代前中期江南准士社会生活研究
摘要:本文研究清代前中期江南无功名“准士”的三个个案――姚廷遵、沈复、顾震涛,通过他们撰写的《历年记》、《浮生六记》和《吴门表隐》获取其社会生活的信患。归纳出社会生活的三种类型,并进行综合分析,从中窥视清代前中期江南“准士”群体的社会生活面貌。
关键词:“准士”;社会生活;姚廷遵;沈复;顾震涛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08)03-0110-05
中国科举时代,“准士”群体是社会上最低级别的知识人群。据王跃生研究,清道光前的生(员)监(生)人数大致有127万,这是一支规模庞大的队伍,而“准士”数量更大,他们是士人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其生存状态值得学术研究的关怀与关注。因对“准士”的记载和资料很少,所以迄今学术界对其进行群体研究还未正式开始。
本文研究清代前中期江南“准士”的三个个案――姚廷遴、沈复、顾震涛,主要通过《历年记》、《浮生六记》、《吴门表隐》获取三人社会生活的各种信息,将他们的个人成长过程与社会生活状态演变相对应,初步分析其中体现的共性与个性,归纳三人社会生活的类型,试图揭示清代江南“准士”群体社会生活的一些特点。
一、姚廷遴的个人成长过程与社会生活状态
姚廷遴(1628-1697以后),字纯如,上海人,个人成长过程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明崇祯元年(1628)――崇祯十七年(1644)(1岁至17岁)
姚廷遴生于官宦之家,父亲姚崇明很注意对他的教育。6岁时,父亲请了浙江赵新台做他的启蒙老师,教授《大学》。9岁时让他跟从蔡淡然读《孟子》。 11岁时让他跟随元之伯家的姚先生读《诗经》。 12岁时父亲将长桥的陆先生请来在家开馆,教授《诗经》,讲解《四书》。此外,父亲在周浦镇的经商经历也留给他深刻印象。9岁时,父亲带领全家移住周浦镇外祖父家的新宅内,并在当地做起了大米生意,贱买贵卖。“周浦之地,风俗虽嚣然,动用食物皆贱,较之城内大不相同,门头交际又少,更可以做商意。假如一客载米至,一时无售主,行家来寻,必贱其价而籴,明日有主,必增其价而粜,总不论货物,大约此法。”
小时候他也定过几门亲,都没有成。6岁时与黄家湾黄姓定亲,当时他的岳父许诺奁田两百亩,还给他廿金,盛宴款待。12岁时,又与东门外殷姓定亲,殷姓为崇明籍,家有沙船几只,“开贩柴行生理”,家境丰厚。16岁时,与何姓商量定亲,何家住江桥西南的王家庵,家有竹园百亩。在讲究门当户对的年代,定亲对象的家境如此,可推断姚廷遴自家的家境情况应当不错。
姚廷遴祖父与父亲相继过世后,家族中谋夺财产的纷争,使得他自家的境况一日不如一日。两岁时,祖父去世没多久,祖母就将他祖父遗留下来的细软之物托于他人,尽数“窝藏寄顿”,并把田房及家人的文契付之一炬。13岁时,父亲病故,家中的经济状况大不如前。为办丧事,姚廷遴的母亲花了很多钱,并在清理丈夫的当票时发现“典银九十五两”。祖母还想方设法要与媳妇争遗产,最终想尽办法获得了十五亩膳田。
幸而叔祖姚永济的支持,姚廷遴一家才勉强维持了下去。叔祖得知姚廷遴父亲病故的消息后,随即发银四十两,又请族人同去买寿具,备办殡殓之物,平日里也经常施予援手,给予救济。
第二时期:清顺治二年(1645)――康熙十一年(1672)左右(18岁至45岁左右)
这个时期,姚廷遴开始独立,并逐渐形成讲求实际的生活观。顺治元年到顺治三年,他经历了崇祯帝缢死、明朝灭亡、清兵南下、南明灭亡的一系列国变,这加速了他自立的过程。
顺治二年,18岁时,第一次学做生意,他先把东乡舍内的田房卖给亲戚,筹得一百二十两银子,然后与家人沈月到苏州买回腌猪肉。开始在居住地卖出,几日内便销售一空。等到第二年钱价大跌,他忙用船将收来的布运到苏州,仍换了腌猪肉回来。可是这批肉一直卖到五月份都没卖光,只好匆忙卖给徽州人。这次的腌猪肉生意没有赚到多少钱,因为“初任生意,初任家事,动用颇大,生活竟少,不半年而费六十余金”,令他“思无措处”。正巧此时周浦的舅舅家有间米店,各种器具齐备,他便借来开米店。
社会动荡,除了做点生意,维持生计,他还租种棉花、稻、豆、紫苏、芝麻等,在经商的同时又多了一项经济来源。22岁时叔祖出资帮助他定了亲,25岁时入赘谈家,完成人生的大事。但姚廷遴本人对这桩婚事并不满意。
30岁时,他进入地方官府做事,拜徐翰远为师,学习律例,先后在上海的县衙里任刑房、兵房、工房等处书吏,一做就是15年。他对这份工作也不满意,“后悔无及”。但因书吏的收入稳定,到45岁时方才离开县衙。除了书吏工作外,他也靠田租和做些生意来贴补家用。
41岁时,他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以自撰年谱的形式完成《历年记》的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