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管理关键词管理精神_000002
管理关键词管理精神_000002
我们如今正处在又一个历史的断裂期,该回归的还没有完全回归,该远离的尚存魅影。
画风一转
进入工业大生产时代之后,修道院很快就把社会经济中心的地位让渡给了公司,它们依然作为精神中心而存在。公司是理性的代表,信仰被简单化为感性的代表。作为矛盾体的管理之精神被粗暴地肢解,管理更多地被看作技能,精神成分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随着福特用流水线改造了资本主义,世界战争促进了规模化生产,管理起到的作用似乎就只是多快好省地不断为市场提供同一种产品。列宁对泰勒制和电气化的推崇,使得苏联工业化大幅度进步,成为其最大受惠者。
不同于技能观点,泰勒把管理作为一门科学,他率先把时间带入工厂,用秒表实现了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然而,就像管理史学家斯图尔特?克雷纳对泰勒的评价,他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是无序的。他曾经设想科学管理可以解决工厂工人和资本家阶级的矛盾,双方在效率驱动的原则能够成为把酒言欢的兄弟。事实却大相径庭。时间是企业之主,管理之精神即对于时间的崇拜。效率把人性彻底排挤出了精神的范畴。斯图尔特?克雷纳认为科学管理是基于缺乏信任,缺乏对人的才能和智力的尊重基础之上的。人和钢铁一样,都是原子化的材料。
泰勒的科学管理势必成为极权社会的最爱,无论是在纳粹德国,还是在斯大林时代的苏联。因为其对组织的理解和极权分子对组织的理解具有共同的知识背景,即个人是可以被外在的精密技术操控从而被组织在一起的。机器是理性的卓越代表,因此对组织这台机器的管理也要遵循理性的原则。身在科技落后的中国的林语堂在《机器与文明》也这样讴歌,“我们须记得机器文明,原来也是人类精神之一种表现。有了科学然后有机器,有了西人精益求精的商业精神,才有今日人人欢迎的舶来货品。”
泰勒所处的世纪之交正是欧洲文明的崩溃之际。基督教式微,工业分工将人们从家庭和教会中分离出来,进入了大工业体系,传统的精神纽带断裂,本来坚固的社会结构呈现出了流动的特征。德国存在主义大师卡尔?雅思贝尔斯在《时代的精神状况》中写到,“我们思索这个世界应该如何理解,我们怀疑每一种解释的正确性。在每一个生活与对生活的意识表面一致的地方,背后都隐藏着真实的世界与我们所知世界的区别。所以,我们生活在运动、流动和过程之中。变化着的认识,造成了生活的变化;反之,变化着的生活也造就了认识者意识的变化。”
在雅思贝尔斯眼里,流动的世界给我们带来了双重困扰:因为当下世界的多变,我们不再寄希望于天堂,而是希冀通过自身的努力干预人间现状;干预的力量终究有限,行动的结果往往小于制定的目标,更多时候环境的反作用力更大。我们妄自尊大,企图绕过上帝叩响命运的大门,又不得不臣服于命运之下。扭转这种频频让个体失望的方式,似乎就是要把他们按照机器的方式组织起来,运用宇宙钟表的世界观来运转这台组织机器。
在机器文明中,个体被宣告死亡,精神也不复存在。也是在这个时候,“组织”成为了带有负面意义的名词。当宗教无法重新统治社会秩序的时候,民众自然希望组织可以替代秩序。当然,这是极权主义分子乐于看到的。因此,在赫胥黎的《重返美丽新世界》中提出了“过度组织化”的观点。所谓“组织化”,就是把个体的精神抽离,将其变为听统一指令的原子,实现可操控的幻想。而德国社会学巨擎马克斯?韦伯更是直接指出,工业化就是实现对人的异化。为了实现这个结果,资本主义出现了官僚制度,中间管理层的出现其实是为了实现更有效率的异化。
尽管在组织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有梅奥的霍桑实验,有福列特发出了“认识一切商业活动的核心”的呼吁。在实操层面,出现了“协同”思维,大公司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成为社会的主宰者。但是,官僚体制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缓解,组织反而是越来越臃肿。所有的决策都由处于金字塔顶层的人做出,“人尽其用”依然没有很好地实现。这个现象早就被雅思贝尔斯预言过,“现在正在开始,可能是怎样一个世界?”他的回答是,人类生活的每一方面都被连接而成稳定的组织,这是一个正在加速的过程。人类被转化成一架庞大机器中的功能,这就推进了普遍的齐一化。这架机器不需要优秀卓越的个人,只需要有特定才能的、符合通常标准的人。
直到托夫勒在70年代写出了《未来的冲击》,着实冲击了美国管理界。他认为文化的决裂震动会带来种种不确定性,而组织会随着重复性重组变得无比臃肿,这是无法应付多变的未来的。几乎同时,一个叫亨利?明茨伯格的加拿大人经过研究发现,做出决策的职业经理人往往靠的都是拍脑门。因为他们没法在面对极大的绩效压力的情况下,静下心来做出理性决策。而处于层级底端的人,精神和物质上也是不快乐的。
尤其是经历了石油危机之后,美国人开始深深怀疑曾让自己自豪的管理模式。麦肯锡在70年代末派出了年轻的汤姆?彼得斯巡游世界,这是美国管理界第一次向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