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弗罗斯特及其诗歌中象征主义浅析.docVIP

罗伯特弗罗斯特及其诗歌中象征主义浅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罗伯特弗罗斯特及其诗歌中象征主义浅析

罗伯特弗罗斯特及其诗歌中象征主义浅析   摘要:弗罗斯特是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其诗歌质朴清新、富含哲理。象征主义是弗罗斯特诗歌中常见的写作手法,本文以弗罗斯特的三首诗歌为例,透过诗歌表层意象,分析其内在的象征意义,阐释其中的象征手法,以期更好地把握和欣赏弗罗斯特诗歌的丰富内涵。   关键词:罗伯特?弗罗斯特 象征主义 意象   一、永不磨灭的诗篇――罗伯特?弗罗斯特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史上最引人注目的诗人。他分别于1924、1931、1937、1943年,四次获得普利策文学奖。1961年1月20日,在美国第35届总统肯尼迪就职仪式上,时年86岁的弗罗斯特应邀朗读了他的爱国主义诗篇《一无保留的奉献》,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千万美国人同时在各地倾听一位伟大诗人的声音,也标志着弗罗斯特达到他一生诗歌创作事业的巅峰,弗罗斯特已成为美国人民心中不戴桂冠的桂冠诗人。弗洛斯特一生的诗歌创作可以概括为:他用诗歌去捕捉灵感、抒发感情、体味人生,构架了一座彩虹似的桥梁,把人们平凡的日常生活引向那亲切而又神奇的诗歌世界,为使诗歌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弗罗斯特是一位富于乡土色彩的诗人。他的祖辈世代都是新英格兰的农民,其诗歌多是吟咏新英格兰农村的风土人情和自然景色,田园生活气息浓郁,形象清新淳朴。弗罗斯特诗歌语言含蓄洗练,诗歌格律整齐,以白描见长,节奏清新明快,接近口语体。他的诗歌富于生活的智慧,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其影响跨越民族、穿越时空,其诗歌所展现的是普遍的人生真谛。   弗罗斯特的诗歌在美妙韵律的伴奏下引发人们的联想和遐思,其隐秘不明的诗歌含义令人心驰神往;他同时欢迎诗歌革命,提出了自己的诗歌创作思想――“有意义的声音”的理论,强调音和意之间的和谐统一。但弗罗斯特并不随波逐流,坚持用传统的方法即四行诗体的各种变体及无韵体,创作出现代诗歌的新意。   二、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盛行于十九世纪末与二十世纪初的欧洲文坛,它是对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回应。作为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象征主义指以具体的意象来代表或暗示抽象的精神世界,以求达到传神的艺术效果,使人觉得在模糊朦胧的轮廓之外似有依稀隐约的辉光。象征主义诗歌的艺术效果是使读者在似懂非懂、恍惚朦胧中若有所感、所思、所悟,进而领略诗中隐含的深刻含义。象征主义抒写的是不可捉摸的内心隐秘,追求的是明暗相宜、扑朔迷离,表现的是隐藏在普通事物背后的真情实理。   象征主义诗歌利用诸如音调、联想和比喻等修辞方法,充分展现了语言的迷人魅力,创造出结构精湛的艺术之美,发展出一个甚至多个意象。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使弗罗斯特诗歌形象生动、感人至深,赋予了诗歌含蓄之美、朦胧之妙,丰富了诗歌的思想内涵,唤起了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其震撼力叩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三、弗罗斯特诗歌中的象征主义手法的赏析   《修墙》是弗罗斯特创作于1941年的一首经典之作。修补一道矮墙,本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平淡无奇的小事,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妙趣横生。该诗不仅洋溢着不可遏制的幽默感,而且还蕴藏着耐人寻味的哲理性。既有内心的微笑又有内心的思考,这正是弗罗斯特的诗歌艺术中了不起的成就。《修墙》可能包含多方面的含义,它的力量来自对立。“准是有谁不喜欢有一道墙吧――”、“好乡邻全靠好篱笆”,这对立是合乎逻辑的,因为不同的观点出自于两个不同的人物之口,而双方都有道理。人们生活中不能没有墙、边界、约束,尤其不能没有自我约束,然而人们又憎恨一切束缚,不管什么栅栏,一旦倒下去,都使他们为之高兴。在《修墙》里,边界是完全不必要的:“墙就在我们并不需要的地方。”   《修墙》作为一首象征主义诗歌,让读者听到了两个人的声音,一个是拥有新脑筋的“我”,无所顾忌,想入非非;一个是耽于旧脑筋的农夫“邻居”,用坚定的口气和祖传的格言为之作答。读者也听到了两种势力的碰撞:向传统挑战的反叛精神;以及坚持传统不容动摇的保守势力,它认定必须高高筑起、不断重新筑起这座传统之墙是关乎原则的大事。仔细品读,在这首诗中我们也能体会到更深远的象征含义,触及到我们当前最重大的问题:应该加强修筑国与国之间的“高墙”以保护我们自己呢?还是应该推到高墙,以免它阻碍了我们增进彼此间的了解以及各民族间的友好团结呢?   《一条未走过的路》这首诗发表于1915年,描述了过路人于秋日季节里,在金秋深黄的树林里散步时所做出的一次看似随意的选择,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同结局。过路人在林间小路的交叉路口徘徊,有两条路伸向远方,他不知道选择哪一条:是行人众多,向丛林深处延伸的那一条,还是人迹稀少,绿草茵茵的这一条?他犹豫了许久才做出决定,至于那条没走的路,他准备留待他日。不过他知道,一条路会紧接着另外一条路,他再也不可能回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