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研究分析.docVIP

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研究分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研究分析

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研究分析   摘要: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类由萘啶酸发展起来的合成抗菌药,其中氟喹诺酮类药物于20世纪80年代起陆续上市,属于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高、组织穿透性强等特点且可单药使用。近年来,随着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中的广泛使用,对其耐药菌株也在世界各地频繁出现。下面就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简要介绍。   关键词: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研究分析;细菌   Bacteria to fluoroquinolone drugs resistance mechanism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Meng AnpingYang QiangWang Zengyu   Abstract:Quinolones is a kind of developed by nalidixic acid synthesis of antimicrobials, the fluoroquinolone drugs are listed in the 1980 s, belongs to the third generation of quinolones, wide antimicrobial spectrum, high antibacterial activity, the organiz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enetrating and can be used single medicine. In recent years, with fluoroquinolone drugs widely used in clinical, the resistant strains are frequent in all over the world. Here are bacteria to fluoroquinolone drugs resistant mechanism research progress are briefly introduced.   Key words:Fluoroquinolone drugs; Drug resistance mechanism; Research and analysis; bacteria   【中图分类号】R978.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3-0030-02   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类由萘啶酸发展起来的合成抗菌药,其中氟喹诺酮类药物于20世纪80年代起陆续上市,属于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高、组织穿透性强等特点且可单药使用,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均显示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种感染性疾病的治疗,近年来,随着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中的广泛使用,对其耐药菌株也在世界各地频繁出现。下面就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简要介绍。   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机制主要有:   1靶点的改变   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是针对细菌DNA复制过程中所需的拓扑异构酶。拓扑异构酶Ⅱ和拓扑异构酶Ⅳ是喹诺酮类药物的主要作用靶点。拓扑异构酶Ⅱ是由2个A亚基和2个B亚基组成的四聚体,分别为gyrA和gyrB[1, 2]。拓扑异构酶Ⅳ是由2个C亚基和2个E亚基组成的四聚体,分别由parC和parE基因编码[3]。在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革兰阴性菌中,gyrA的改变最常见,其次是gyrB。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革兰阳性菌,拓扑异构酶Ⅳ的改变是主要的,且parC的改变比parE更常见[4]。研究发现,革兰阴性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主要是由于gyrA和parC变异所致,其中变异位点最常见于gyrA的丝氨酸Ser83和天冬氨酸Asp87以及parC的丝氨酸Ser80和谷氨酸Glu84,其它位点的变异频率较低[5, 6]。   2耐药性质粒   不同研究人员先后在世界各地不同种属的细菌中发现了耐喹诺酮类药物质粒。该质粒可在不同菌属间广泛传播,从而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其中,整合子介导的多重耐药机制因可引起耐药基因高效、快速转移而备受重视。质粒作为一种可移动基因元件,通过整合酶的作用捕获外来的耐药基因(包括对氨基糖苷类、喹喏酮类、磺胺类和消毒剂等药物耐药的基因)。整合子-基因盒系统是新的可移动基因元件,能捕获和整合细菌的耐药基因,是细菌多重耐药形成和传播的主要内在机制[7~9]。杜艳等[10]研究认为,克雷伯菌的多重耐药与I类整合子密切相关。I类整合子广泛存在于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中,携带I类整合子的细菌更易表现出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及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耐药性,说明整合子对细菌耐药性的传播确实有一定作用。因此,整合子系统介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