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老子廉政思想研究
老子廉政思想研究
摘 要:廉政修养就是官员对自己欲望的控制,这符合老子的“满足而知足、知足而富足”的思想。文章从理解三个老子哲学的概念开始,通过针对执政者所要面对的以“五诱”为代表的外在诱惑的理解与分析,发现老子“满足观”对于执政官员廉政修养的意义;通过对老子“三宝”的理解,阐述“仁慈爱民、俭朴克制、谦让居下”这三宝都是执政官员廉政的必备修养。
关键词:五诱;三宝;满足;知足;廉政
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8-0028-03
老子的哲学思想充满了独特智慧的治心治国之道,也为当代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诸多思想基础与实践准则,有助于使官员成为服务人民、恪守职责、为政以廉的合格执政者。
一、老子廉政思想的三个概念
(一)“道”之廉
《道德经》首章通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所述的“道”“名”“有”“无”“始”“母”等对立同一的概念基础上构建起一个宏大的本体概念。“道”是基于“无为始,有为母”的对立统一的辩证认识而产生。“名相”既然是对“道体”的剖析,那是会有认识偏差甚至辨识不清的情况出现,就是所谓“分别心”。所以要想正确认识“道”必须从自己的内在出发追求“本性的回归”,避免受蒙蔽而“失德”,从而不会偏离“大道”的轨迹。
从廉政的维度出发,“道”之廉:道法自然的思维方式,倡导大道从简,遵循规律的世界观是老子廉政思想的总纲。
(二)“德”之廉
老子在《道德经》下篇“德经”开篇中提出“上德、下德、上仁、上义、上礼”等概念。其中“上德”代表的是“道”,与下文中的“失道、失德、失仁、失义”等语相呼应,“失道而后德”中的“德”是指“下德”,所以真正的德是指“上德”,也可以把它看作是“道”在社会政治向度中的投影。此处的“上德下德”五层第次的结构是隐隐与“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五层递进结构相呼应。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很明显,老人认为应当是通过“无为、有为”的标准来衡量“德”与否的。“仁义”是停留在“有为”的层面的,“上德下德”才能体现“无为”的本质。而“圣人”就有“德”之人。老子明确给出“德”的实质内容应该是施行“道”的标准与规范。
从廉政的维度出发,“德”之廉:无为而治,公正廉明,仁义慈爱的人生观是老子廉政思想的标准与规范。
(三)“政”之廉
老子所说的“德、圣人”是“道”的一种具体到社会政治范畴,具有特殊意义的狭义“名相”。《道德经》的“德经”是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作为结尾的。这可以作为人格的最高准则看待,就如信实、讷言、专精、利民而不争。老子是用“圣人之道”对应“天之道”,而“天之道”是“为之无以为”的。所以说“无为”是“圣人”的标准,“为而不争”是“为政之道”的标准。
从廉政的维度出发,“政”之廉:以民为本,抑恶扬善,清心寡欲的价值观是老子廉政思想的行为准则。
二、“五诱”之足
廉政的本质就是官员对自己欲望的控制,而欲望来源于各种外在诱惑,有的欲望是正常的需求,应当满足;更多的欲望是沉迷于外在诱惑,过度的需求是由错误的价值观所引起的自我放纵,应当限制。
(一)满足不知足,求乐反苦
老子所认为的正常人格应该是建立在“去甚,去泰,去奢”基础之上的“知足”。贪念会让人做出不正直的行为举止,而让人格失去正直。满足而不知足会导致严重后果:追求外在诱惑的刺激,会使感官失去原本的功能,会使人心失去本性。所以说,满足有时是放纵,而知足是一种约束更是一种反思;满足感让人产生短暂的幸福,而知足则能让人产生一种绵延的幸福感。
(二)满足而知足,知足而富足
老子给出了应对“满足不知足,求乐反苦”的策略:“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圣人应该只求饱腹而不求目眩,意指摈弃满足于外在物欲的诱惑,恢复感官、心态、人格的自然状态,重视内在的富足,回归到人的禀赋天性。
在《道德经》第三章中便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这样的话。有的人望文生义,将“圣人之治”这段话误解成老子崇尚愚民,并且压制人格的一条依据。笔者认为,这是没有正确理解老子关于心态人格向度“满足、知足、富足”的关系而产生的偏见。
“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老子明确指出“自强者有志”,可以理解为人格修养应该由内及外,做到“自胜而非胜人”才能算是人格独立正直。对于第三章中“圣人之治”的疑惑,通过这段话也让人茅塞顿开:普通民众的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形势与政策(2024春)超星尔雅学习通章节测试答案.docx VIP
- 最新2023版知识产权贯标GBT29490 02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及合规性评价控制程序(含表单)[知识产权合规管理体系文件].docx VIP
- 2025年山西政采专家培训后考试题库及答案最新.docx VIP
- 《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2002年修订本)-完整版-1.pdf VIP
- 2025湖北襄阳粮油集团有限公司招聘通过人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pdf
- 免费颁奖典礼晚会PPT模板 (8).pptx VIP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采桑子》示范公开课教学课件.pptx VIP
- 2025年贵州省贵阳市【辅警协警】笔试预测试题(附答案).docx VIP
- 2025年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测(含答案)试卷 .pdf VIP
- ACP云计算复习测试卷含答案.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