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恍惚道探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老子恍惚道探析

老子恍惚道探析   摘 要: 老子的道包容天地,是万物之始、之母,它神秘、神妙、妙不可言。本文从“恍惚”入手,以说明“恍惚”是对道存在状态的描述。其中的“有物有象”乃是道“恍惚”状态的推演之物,它们同样处于不断地流变之中。通过对“象”的溯源,得到道并非是超越时空的本体的结论。道是语言内部的一个永远无法圆满的漏洞,而反来说“恍惚”是对它最合适的描述。   关键词: 老子 道 恍惚 象   综观《道德经》,老子其实并不是要探究道是什么,而更加侧重道之用。道是先天地而生的混沌,它的存在不容置疑,也不需要讨论,重要的是在道存在的前提下,万物如何存在。所以在这个角度上说,老子并非是所谓消极避世,满口虚无,自然而然的。他是真正从生之背面看向正面的人,是有热心肠的冷酷之人。   老子没有执著于何为道,因此在何为道的问题上留下了余地。它神秘,神妙,妙不可言,不能被人把握,但依然有迹可循。郑振伟在《道家与原始思维》中说:“??人?尚未有??立意?R的意?R,?韧饣蛑骺褪峭耆?同一的,也就是一?N主客未分的??B。?@是一?N原始的?o意?R??B,仿如初生??旱木?神??B,《老子》?^之‘恍惚’。”①恍惚可能就是理解道为何的一把钥匙。   一、老子的道是恍惚的   《道德经》中有两段关于道恍惚的描述:   视之不见曰夷,听之不闻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泯而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凸橛谖尬铮?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静,其静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载,以此。   以此两段,道不可说,不可名,不可状,始于无,归于无,混而为一,齐众生,在幽深之处稍有显现,虽不可描述,但确实存在。恍惚一词基本上已经把老子的道说尽了。   (一)恍惚是对道存在状态的描述   恍惚本就是对疾速消失,微妙不可测的状态的描述,主要的侧重点在忽。恍,说文做?U,狂之貌,从心。忽,忘也,从心。杨树达《词诠》“忽,倏也,表动作之疾速时用。”毛居正《增修互注?Y部?略》中“忽,呼骨切,??忽又?缫玻??p也,忘也……”。《道德经》中对道的描述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反者,道之动。”以此,道本是处在不断的变易之中。用恍惚来描述道的存在状态,再合适不过了。具体说来,道之恍惚,不可定也。王弼注恍惚,“不可得而定也”,老子河上公注恍惚“道之于万物,独恍惚往来,而无所定也”。定,安也,安,静也。它来来往往而不停止,倏来倏亡而无所停留。由此,道不会凝固为某个具有物理性质的东西。道不定名,不定形。道可道,非常道也。道在天地存在之前就已经存在,“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为天地之母,自在自为,不受干扰。道乃混成,混混沌沌,恍恍惚惚,不知道如何形容。勉强才谓之道。道之恍惚,不可得也。“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得,行有所得也。得到,拥有。道无形无名,混沌恍惚,怎可握而有之?老子河上公注恍惚,“一忽忽恍恍,若存若亡,不可见之也”;徐梵澄《老子臆解》“微、希、夷谓其不可见,不可闻,不可触,换言之,非识感所得着”。②这就切断了人与道之间的联系。作为靠感知觉存在的人,除却了感知觉,又如何把握世界。道之恍惚,不可系也。王弼注恍惚“无形不系之叹”。“系”说文:“细丝也,象束丝之形”。来无影去无踪,道不定形,乃至于无形。它于万物无碍,万物亦与它无碍,它不系于任何具体的事物,乃至与万物连轻微的联系都不能有。又重复了道没有物理属性,与不定相对,与不可得相对。   以恍惚描述的道,是一个复归于无的循环。徐梵澄认为,“名言相状,皆非此物也。名之名之,而终非也,则‘?凸橛谖尬铩?。”即葛瑞汉所言,“言语的问题并非在于根本不合适,而是它们总是不合适;只有每个不恰当的表达都被往其他方向偏离的对立面所平衡,这才能帮助我们接近于道。”③这是从语言层面上,从结果,即有名,向万物之母处推演,去掉所有非道,最后所得,仍然是混沌,是恍惚,是无。但是,抛开语言层面,当道进入用的阶段,无并不代表无物,虚无,什么也没有。再看“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在这里,老子并不是在说无,而是在说虚,或者是空。梅勒的《〈道德经〉的哲学》中的第一章《如何阅读〈道德经〉》就是找到了“谷”,以“谷”统观老子的思想和哲学。“我循着谷,第一个结果是推论出它是一个消极的、中空的和无形式的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