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老子无为思想对当代教育者启示初探
老子无为思想对当代教育者启示初探
摘 要:把老子“无为”思想贯穿于教育活动中,有利于推动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无为”思想中蕴含着教育者应具备无私、不争、贵柔、自知等基本修养,要求教育者应拥有母性胸怀,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境界;应淡泊名利,达到“不争而争”的境界;应注重柔性管理,达到“无为自化”的境界;应永恒进取,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关键词:“无为”思想;教育者;基本修养;启示
中图分类号:B2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10)02-0113-03
教育是文明传承的根本途径,在对教育的研究过程中,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探讨是十分必要的。仅五千言的《道德经》一书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尤其是其中备受推崇的“无为”思想,给教育管理研究带来了有益启发。
1 老子“无为”思想在教育中的地位
老子在《道德经》(以下凡此书文选德的《诠释》皆标注页码)中多次提到“无为”思想,如“为无为,则无不治”(第50页),“爱民治国,能无为乎”(第71页),“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158页),“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第192页),“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218页),“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第236页)等等,可见其分量之重。老子讲“无为”,从表面上看似乎消极,但是其真正的想法却是乐观向上的。他提倡柔是为了克刚,提倡弱是为了胜强,提倡不争是为了前进,提倡无为是为了无不为。
老子的“无为”思想,不仅仅局限于哲学范畴,落实到现实中,是处理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的准则。“无为”思想落实到教育中就是提倡“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47页),意指教育者应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事务,实行“不言”的教化。所谓“不言之教”,是指多说无益,强调少而精,关键是少说多做,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举止、人格魅力影响感染教育对象。
老子的“无为”思想,其真意就在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顺其自然,减少不必要的干预,以教育情景的熏陶、教育技能的感染以及教师自身的示范等为间接手段,潜移默化,使学生在不自觉中接受教育,掌握知识,提高认识,不断挖掘出自己的潜能,并不断得以提高。
反观现在的教育,我们就会发现,学生如同齿轮一样不停地学习着,校规校纪和老师们发号的施令则是驱使他们学习的鞭子,这些举措无疑压抑了学生的思想,束缚了学生的手脚,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性,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所有这些现象与表现无不与老子的“不言之教”相背离。因此,在当今的教育活动中,借鉴汲取老子的“无为”思想应该说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2 老子“无为”思想蕴含着教育者应具备的基本修养
“无为”思想贯穿于教育活动过程中,将产生巨大的良性反应,老子无为思想中蕴含着他对教育者的一种期盼,他希望教育者能像圣人一样,拥有圣人般的基本素养。
2.1 无私
“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第63页)老子指出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是由于天地间的运行与生长万物不是为自己。因此,那些能够受到人们拥戴的圣人,不仅把自身利益放在他人之后,甚至还把自己置之度外,这样自身反而能得到保全。老子以天道为喻,提出了以退为进,以屈求伸,告诫教育者如果事事争第一,处处求全,就会不分主次,做到“眉毛胡子一把抓”,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从出于众,毁必随之”。提倡教育者应以谦恭退让、无私、自律的方法与手段来最终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目的。
2.2 不争
《道德经》认为,“道”是万物的根本,天地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是“道”所产生并依“道”的规律运行而生存,从而真正体现“道”,赞美天地,以自然界的事物来喻人、教人,进而以天道推及人道,并希望人道效法天道。老子用水性和张弓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第66页)水甘于处在人们所厌恶的低洼污秽处,这种品格胜过儒家所提倡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境界,具有默默奉献的精神。作为教育者要比其他任何职业的人更需要严格要求自己,应像水一样具有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正所谓“水滴穿石”。“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第276页)老子以张弓射箭为喻,强调教育者应正确看待自己所处的位置,为建立一个和谐的环境,把自己放在适中的位置。
2.3 贵柔
为实现教育者的“无为”,老子充分强调了要将“贵柔”作为实现“无为”的重要内容,提出教育者要遵循“柔”的规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心理测评399.doc VIP
- 男科的现状与发展战略.pptx VIP
- BOSS效果器ME-70中文说明书.pdf VIP
- 2025年工商管理硕士(MBA)联考综合能力真题及答案.docx VIP
- 5.3 认识直角(课件)2025-2026学年度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pptx VIP
- 《大学语文》怎样读懂一首诗(1)-教学课件.ppt
- 幼儿照护中级核心技能考评标准.pdf VIP
- 老视框架眼镜验配专家共识(2025).docx VIP
-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常见新生儿疾病诊疗指南:新生儿复苏(2025年).pptx VIP
- 《基于STM32单片机的LED室内照明智能调节系统设计(附PCB图和原理图)》11000字.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