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唐四言诗唱和成因及其文学史意义.docVIP

论初唐四言诗唱和成因及其文学史意义.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初唐四言诗唱和成因及其文学史意义

论初唐四言诗唱和成因及其文学史意义   摘要:魏晋时期大量创作四言诗的现象,在唐初贞观年间的宫廷诗坛重新出现,部分被收录于《翰林学士集》中,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许敬宗等一批深受南朝诗学熏陶的宫廷诗人,继承了传统四言诗的雅?主题,仿效诗经句式,重拾两晋时期的四言诗风,在宫廷唱和活动中进行新的创作。其产生的原因既与当时流行的雅正中和文学观密不可分,又受到统治者审美趣味的引导,同时也和郊庙音乐的创制之时代背景相关。它既是南北朝宫廷诗学观念的延续,也是唐代宫廷唱和活动中四言体式的“绝响”,对唐代的复古派诗人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初唐四言诗;宫廷唱和;《翰林学士集》;成因;文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7)04-0147-006   先秦以来,四言诗作为中国最早的诗体,在经历了汉魏两晋的发展之后,在南朝陷入低谷,在唐代更是不为重视。值得注意的是,在初唐时期的宫廷唱和诗集《翰林学士集》残卷中,保存着部分四言诗作。初唐宫廷诗人何以对这种已经几乎被遗忘的诗体投入如此大的兴趣,并在宫廷唱和活动中加以运用,其原因值得深究。在前人著述中,对初唐诗学与唱和活动的研究已经有不少涉猎。较有代表性的论著,如贾晋华《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一书,通过唐人集会总集与相关诗人群体活动的关联,考察宫廷诗人群的作品风格;尚定的《走向盛唐》则对初唐诗风的渊源与演变进行了新的探索;岳娟娟的《唐代唱和诗研究》从唱和诗的角度探讨初唐宫廷诗歌的得失与变迁;其他较为重要的研究成果还有李定广、陈伯海合著的《唐诗总集纂要》,陈伯海的《考索》,吕玉华的《太宗朝诗风与》等。这些论著各有所长,但对于初唐宫廷诗人的四言诗创作部分均涉及不多。忽视初唐宫廷诗人的四言诗唱和活动的文学价值,会妨碍我们对南北朝初唐诗歌流变规律的认识理解,故本文拟从《翰林学士集》中四言唱和诗切入,探究传统的四言体式在初唐宫廷唱和活动中复兴的原因,结合汉魏以来的四言诗创作传统予以分析解读,探究初唐宫廷四言唱和诗的诗学价值与文学史意义。   一、《翰林学士集》中四言唱和诗人群   对南朝诗学的接受   从四言诗发展的轨迹来看,在先秦的《诗经》四言体大量产生之后,历经两汉的发展,在魏晋时期文人四言诗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其语言结构也有了很大变化。曹操、阮籍、嵇康等人皆有较为成熟的四言诗作品。西晋太康时期,四言诗被视为雅音,挚虞《文章流别论》就说:“然则雅音之韵,四言为正,其余虽备曲折之体,而非音之正也。”[1]陆机、束皙、傅咸是当时四言诗创作的代表作家。永嘉南渡之后,玄言诗兴起,四言诗更是被视为铺叙玄理的合适体裁,王羲之所组织的兰亭集会,四言诗的创作就占了很大的一部分,陶渊明甚至被视为四言诗的“最后的作家”。南北朝时期,普遍被认为是四言诗的消歇期。但是在谢灵运、颜延之、沈约、萧统等著名作家的诗集中,依然可以看到一定数量的四言诗作品。其主题内容大都是释奠、应制、赠答之作。对于四言诗与五言诗在体裁上的区别,刘勰与钟嵘都予以了关注。《文心雕龙?明诗》曰:“若夫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五言流调,则清丽居宗。”[2]钟嵘《诗品序》评论四言诗:“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3]这些文学批评著作,均肯定了四言诗的文学地位,同时钟嵘也指出四言诗在南朝“世罕习焉”的事实。在南北朝后期,集南北诗歌大成的庾信其诗歌虽以五言为主,但其创作的北周郊庙歌词均为典型的四言体,对后世影响很大。入唐之后,唐诗中绝少四言,钱良择《唐音审体》甚至说:“唐人四言诗甚少,录之仅得三首。”[4]其实,在初唐诗歌选本《翰林学士集》中依然保存着十七首唐人的四言唱和之作,唐人如若菲薄四言,何以在宫廷诗歌创作中较多采用?唐人对于四言诗创作的态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文学话题。   今存《翰林学士集》之残卷中收录唐人四言诗共计十七首,分别为郑元?q、许敬宗、于志宁、沈叔安、张后胤、张文琮、陆?|等七人之唱和作品《四言曲池?T饮座铭并同作七首》,以及许敬宗之《四言奉陪皇太子释奠诗一首应令》十章(此联章体一首十章,实为十首)。许敬宗之诗虽是应制之作,实则亦属于唱和范畴,当时必然有同题唱和作品,可惜亡佚殆尽,本文一并讨论。   关于诗歌唱和活动的时间,学者存在不同见解:据傅璇琮、陶敏考证,《曲池?T饮座铭》唱和诗作于贞观四年[5],彭庆生《初唐诗歌系年考》从其说[6],然贾晋华先生在《唐代集会总集诗人群研究》书中则认为当为贞观八年。[7]许敬宗《四言奉陪皇太子释奠诗一首应令》的诗歌本事,据《唐会要》卷三十五《释奠》记载:“(贞观)二十年二月,诏皇太子于国学释奠于先圣先师,皇太子为初献,国子祭酒张复裔为亚献,光州刺史摄司业赵宏智为终献。??而就讲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