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契嵩佛学思想入世归儒倾向及其对宋代士林风气影响.docVIP

论契嵩佛学思想入世归儒倾向及其对宋代士林风气影响.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契嵩佛学思想入世归儒倾向及其对宋代士林风气影响

论契嵩佛学思想入世归儒倾向及其对宋代士林风气影响   摘 要:中唐以后直至宋初,佛教在士人知识分子的揭露批判声中,日益暴露出其弊端。为了补偏救弊,为佛教争得更大发展空间,北宋僧人契嵩在融合儒释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他选择以“孝”为突破口,对佛教的孝道思想进行了新的诠释,力图找到佛教与儒家思想的契合点。契嵩的融合儒释,一方面表征了他对佛教世俗化和民间化的贡献,另一方面也张显了他思想的入世归儒倾向。契嵩入世归儒的思想和实践对宋代士大夫知识分子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宋代士人礼佛参禅画卷涂抹了重彩一笔。   ?す丶?词:契嵩;佛教;儒学;孝   ?ぶ型挤掷嗪牛?B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07)02-0139-05??      契嵩(1007-1072),字仲灵,俗姓李,北宋时期广西藤县镡津人。据陈舜俞《镡津名教大师行业记》记载,他自幼年出家,14岁受具足戒,“十九而游方,下江湘,陟衡庐。首常戴观音之像,而诵其号,日十万声。于是,世间经书章句,不学而能。”后成为云门宗禅师。契嵩好学博览,曾在钱塘灵隐闭户著书,一生著作颇丰,有《传法正宗记》九卷、《传法正宗定祖图》一卷、《传法正宗论》二卷等佛学方面的著作;此外,他还是一位文僧,著有《嘉佑集》、《治平集》等文学方面的著作,是北宋时期有重要影响的佛教界代表人物。契嵩终其一生为儒佛融会奔走呼号,不但为佛教在北宋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还大大影响了有宋一代的士林风气,同时也为程朱理学的形成输送了新鲜血液。   ??   一、 北宋初期的兴佛与排佛??      以儒治国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基本方略,尽管唐代实行三教并重,但以儒治国的主导方针并没有根本改变,发轫于隋唐的科举取士制度,考试的内容主要以儒家经典为主,所以儒术仍是治国的主术。到宋代,宋太祖鉴于周世宗废佛给佛教造成的沉重打击,不利于社会的安定,便对佛教采取了比较缓和的政策,使佛教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宋太祖缓和佛教政策的出发点是基于佛教“有助于教化”的认识,认为“道、释二门,有助于世教,人或偏见,往往毁誉。假使僧、道士时有不检,安可废其教也?”[1]卷63认为佛教本质上有利于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不能因为僧尼质量的低下而对佛教予以废除;宋太宗时,仍对佛教的发展持相对宽松之策,朝廷专门设立译经院,从事佛经的翻译活动,据《太宗实录》记载,太宗很重视译经之事,他认为“浮屠氏之教,有裨政治”,翻译佛经的目的在于“存其教”,而“非溺于释氏者也”;赵普也恭维太宗说:“以尧、舜之道治世,以如来之行修心”[1]卷24。真宗时,皇帝则专门著作《崇释论》,认为佛家戒律与儒家学说迹异而道同;仁宗时期,也对佛教给予重视,《佛祖历代通载》卷十八记载了仁宗皇帝对佛教的评价,认为“唯大雄之阐教也,以清净为宗,慈悲救世;解烦恼之苦缚,启方便之化门”,指出佛教的发展对于世俗社会是很有裨益的。正是由于封建统治者的支持,加之稳定的政治局面和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使得谈佛之风在宋初弥漫开来,许多官僚士大夫热衷于礼佛参禅,这种风气转而又影响了世俗封建政治统治和社会风气。??   由于佛教影响日隆,一些士大夫基于卫道的使命感,开始对佛教进行批判,“宋初三先生”之一的孙复以排佛为己任,对佛学进行了猛烈批判,他说:“汉魏而下,则又甚焉,佛、老之徒,横于中国,彼以死生祸福虚无报应为事。……于是其教与儒齐驱并驾,峙而为三,吁可怪也。”[2]儒辱石介继承了孙复的排佛思想,在宋初儒学初兴的情况下“尤勇攻佛老,奋笔如挥戈”[3]附录4,他强调,“佛老以妖妄怪诞之教坏乱之……吾学圣人之道,有攻我圣人之道者,吾不可不反攻彼也。”[3]卷5明确指出佛老思想是异端邪说,这种邪说的泛滥只能乱圣人之道,带来恶劣的社会后果,所以必须以儒家圣人之道来反攻佛道。李觏则着重从人伦方面对佛教展开批判,认为佛家的行为规范与儒家是相背的,必须以儒学思想为武器,与佛教进行斗争,他说:“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凡所以修身正心,养生送死,举无其柄。天下之人若饥渴之于饮食,苟得而已。当是时也,释之徒以其道鼓行之,焉往而不利云云”[4]卷28。另外他还从富国强兵方面对佛道进行了批评和指责。如说:“缁黄存则其害有十,缁黄去,则其利有十”[4]卷16,“去十害而取十利,民人乐业,国家富强,万世之策也”[4]卷16,指出佛道思想只会使国家人民陷于贫弱,只有排斥佛道,才能达到国富民强的目的。不但士大夫辟佛,在民间也有攻击佛教者,如河南人李霭“不信释氏,尝著书数千言,号《灭邪集》”,甚至“集佛书缀为衾绸”[1]卷7。??   五代十国的战乱,使得儒家伦理纲常丧失,社会秩序混乱。北宋初建,急需要恢复道德、重整纲常。尽管宋初统治者对佛教采取了宽容态度,但也只能是一种意识形态领域内的调和之策,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