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破窗理论及其在环境犯罪防控中应用
论破窗理论及其在环境犯罪防控中应用
内容摘要:破窗理论(亦称“破窗效应”)是从“环境→心理→行为”路径分析犯罪现象的发生机理,主张以“场域控制”为基本手段来防控犯罪的理论学说。从“两高”公布的13起环境犯罪典型案例的规范样本来看,“破窗效应”在环境监管中广泛存在,环境犯罪多源于环境监管失职渎职场域下“破窗”式的多米诺效应。“破窗效应”透过对潜在犯罪者的直觉思维、行为惯性以及风险认知发生作用,进而激发乃至强化其犯罪动机。故此,政府可通过“场域控制”来干预潜在犯罪者实施环境犯罪的动机与行为:一是引入“情境预防”策略来以提升环境犯罪的难度、风险和成本;二是构建“零容忍”治污与第三方治污相呼应的多元化“补窗”模式,藉此实现对环境犯罪的有效防控。
关键词:破窗理论;破窗效应;环境犯罪;场域控制;防控策略
一、破窗理论的提出与实践
(一)破窗理论的历史沿革
为验证“外在环境与不良行为”的关联性,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在1969年做了一个有趣的心理实验:他将两辆完全一样的汽车分别停放在富人社区和穷人社区,然后摘掉停放在富人社区汽车的车牌并打开顶棚,结果这辆汽车很快被人破坏,车内值钱的部件被盗走,3天之后,汽车完全变成一堆废铁,而停放在穷人社区的汽车则完好无损,于是,津巴多教授将停放在穷人社区的汽车的玻璃凿开一个大洞,结果该辆汽车也很快遭人损坏。 该实验表明,环境对行为人心理具有暗示性与引诱性,失序环境更易于诱发犯罪。
受此启发,美国犯罪学家威尔逊(James Q.Wilsion)和凯林(George L.Kelling)于1982年在《大西洋月刊》(Atlantic Monthly)上发表了《警察和邻里安全:破窗》(the Police and Neighborhood Safety:Broken Windows)一文,提出了著名的破窗理论(Broken Windows Theory)。威尔逊和凯林认为,如果一栋房子的窗户破了,没有及时修补,更多的窗户将会被打破,久而久之就会给人一种混乱无序印象,大量违法犯罪由此滋生。该理论强调,环境具有极强的诱导性,假如不良现象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效仿,甚至变本加厉。 概括而言,破窗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点意涵:
第一,无序与犯罪存在明显的关联性。破窗理论认为,无序环境对个人行为具有极强的诱导性,向民众传递出“此地犯罪控制较弱”的信号,并刺激其产生违法犯罪动机。 这一理论假设亦得到无数经验事实的佐证,譬如公园中的草坪被随意踩过之后,往往可能遭致更多人的踩踏;学校围墙被张贴广告之后,该墙面很快被广告覆盖。又譬如,秩序混乱城乡结合部,更易于沦为城市犯罪的“高发区”与“多发点”。 当然,并非所有的无序都会导致犯罪,而是“无序环境下诱发犯罪的可能性更大” 。
第二,无序必须突破“临界点”才能导致犯罪。尽管破窗理论承认无序与犯罪存在因果关联,但无序并不必然引发犯罪。换言之,无序与犯罪之间的因果关系大多发生在无序处于相当的规模与程度,并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才会出现。 日常生活充斥着大量的失序行为,譬如随地便溺、公开醉酒、乱闯红灯、随手扔垃圾、性骚扰、街道涂鸦、强迫性乞讨、地铁逃票、收保护费等行为,虽然这些“轻微失序”并不必然引发犯罪,但当失序增量发展、累积到一定规模和程度并达到“临界点”时,就会演变成犯罪。
第三,秩序维护(即“场域”控制)可有效防控犯罪。威尔逊和凯林认为:“不受管理和约束的失序行为,向民众传递出‘此处不安全’的信号,但这也给警方提供重要的政策暗示,因为维持秩序就能预防犯罪。” 根据破窗理论,维持秩序的方式主要包含“防破”与“补窗”两种,前者主要通过“秩序维护”方式将可能诱发犯罪的外部环境予以改善,而后者旨在通过“零容忍”方式高压打击违法犯罪,两者相得益彰,共同致力于防控犯罪。
(二)破窗理论的实践应用
事实上,破窗理论的提出并未立即得到美国学术界的重视,甚至引发了不少质疑。芝加哥大学伯纳德?哈考特(Bernard Harcourt)教授在《秩序的幻觉》(Illusion of Order)一书中指出:“没有明显证据表明纽约市犯罪率的下降与破窗理论的实施有关” ;天普大学教授泰勒(Taylor)也认为“破窗理论不足以解释所有的犯罪成因,也难以防范全部犯罪”。 但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破窗理论被成功运用到纽约地铁与市区治安的犯罪防控之后才声誉大振,并成为欧美发达国家开展警务活动与犯罪防控的重要策略。
第一,破窗理论在美国的“试水”。为解决地铁内涂鸦、逃票、游民、醉酒、骚扰、强行乞讨、随地便秘等失序问题,纽约市捷运局于1990年率先引入破窗理论,先后实施以“秩序维护”为目标的“清洁列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