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典诗词和谐意蕴及其现代意义.docVIP

论中国古典诗词和谐意蕴及其现代意义.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中国古典诗词和谐意蕴及其现代意义

论中国古典诗词和谐意蕴及其现代意义   摘 要:和谐的本义是指音乐的声音相应、协调,后来引申发展为哲学、政治等领域里的一个观念,指事物多元的对立、冲突、融合、统一而达成的一种协调的状态、境界。中国文化在总体上可以说是一种“和”文化。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容蕴涵着“诗人心灵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等丰富的和谐思想,中国古典诗词的风格、意境、格律等也都蕴涵着和谐思想。中国古典诗词的和谐意蕴具有现代意义与价值:可使现代人获得心灵的宁静与和谐;可调和现代人际关系;启示我们关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启示我们尽可能避免战争,向往和追求和平。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词;和谐;意蕴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9)03―0212―06      中国文化在总体上可以说是一种“和”文化。“和谐”思想源远流长。和谐的本义是指音乐的声音相应、协调,后来引申发展为哲学、政治、伦理、美学等思想,指事物多元的对立、冲突、融合、统一而达成的一种协调的状态、境界。中国古代这种和谐理论与西方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和谐理论不谋而合。尼各马可《算术引论》第十九章说:“和谐总是来自对立,因为和谐是不同因素的统一,以及相反因素的协调。”和谐思想寓含于哲学等多种学科和社会生活之中,前贤时哲对之论述已相当充分。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精华之一,中国古典诗词中是否也蕴涵有和谐思想?笔者在认真研究思考后,认为答案是肯定的。诗词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主要形式,以抒情见长。但任何文学都不可能不表现思想,“诗言志”的“志”主要即指思想。不过,文学表现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形象思维,这是它与哲学等其他学科的区别。所以,中国古典诗词尽管也有如“鼓瑟鼓琴,和乐且湛”(《诗经#8226;鹿鸣》)、“兄弟既翕,和乐且湛”(《诗经#8226;棠棣》)、“神之听之,终和且平”(《诗经#8226;伐木》)、“既和且平,依我磬声”(《诗经#8226;那》)等对“和乐”的咏歌,但不可能像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那样直接表现和谐思想。和谐思想只能蕴涵在诗词的内容与形式之中,需要我们去发掘、体味。本文试对此作一初步探索。      一、中国古典诗词内容的和谐意蕴      (一)诗人心灵的和谐   现实生活充满对立、冲突、矛盾,任何人都不能置身其外。对立、冲突、矛盾的生活令人感到烦恼、不安、孤独、痛苦、空虚,敏感的诗人更是如此。如何化解对立、冲突、矛盾,寻求心灵的宁静、和谐?政治家通过斗争来解决,宗教徒到宗教中寻求解脱,而诗人最好的方式和途径就是写诗,到诗歌的天国里安顿不安的心灵。天宝元年(742),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由于朝中权贵谗毁,于天宝三年被“赐金放还”。李白怀着悲愤的心情离开长安,次年南游吴越,写下了著名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诗人在梦中飞渡镜湖,攀登天姥,观览神仙洞府,展现了一个有别于现实社会的缤纷迷幻世界。其中虽有“迷花倚石”的恍惚,但在整个梦游的过程中,诗人的心情是愉悦的:“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这是飞渡的愉悦;“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这是攀登的愉悦;“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字里行间洋溢着观览的愉悦。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社会黑暗的矛盾冲突,在这梦幻世界里得到解决,其悲愤的心灵在这梦幻的世界里得到暂时的安宁,进入和谐之境。尽管梦醒之后,“魂悸以魄动”,“失向来之烟霞”,但经过梦游以及对梦游抒写的宣泄,诗人的心情毕竟是轻松多了。   如果说《梦游天姥吟留别》运用想象构筑与现实有别的“可能世界”以获得主体心灵的安宁、和谐的话,那么,屈原的《离骚》则通过想象直接生动地展示其心灵冲突融合的过程。在《离骚》这首长诗中,诗人的心灵的冲突和矛盾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出”与“处”,一是“去”与“留”。第一大部分重点表现“出”与“处”的冲突与矛盾。诗篇从开始用大量篇幅写诗人进德修业,与黑暗现实和恶势力斗争,表现积极用世的思想情怀。但现实的黑暗与恶势力的强大,使诗人壮志难申,抱负空怀。于是他“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要“退将复修吾初服”,走独善其身的道路。可当他经过“反顾游目”、“往观四荒”的彷徨之后,“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依然不愿与现实妥协。这种心灵的“出”与“处”的矛盾并未解决。诗的第二大部分,诗人假设一个亲近的女性劝他与现实妥协,明哲保身,引起了他“就重华而陈词”、“上叩天阍”、“下求佚女”的求索,这实际上仍是他心灵“出”与“处”矛盾冲突的形象展现。楚国既无贤臣(“闺中既已邃远”),更无明君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