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九歌直接源头
论九歌直接源头
摘要:《九歌》的直接源头不是《诗经》,不是楚地民歌,也不是远古神话,而是完整的楚地祭祀仪式。这可从四个方面来论证:内容上,两者都是表达和表演爱情;形式上,两者都以悲剧告终;角色上,都是“巫之一身二任”;两者所用之香草,均为祭祀之道具,取其圣洁之象征意义。《九歌》是楚地原始文化与作者个体怨愤结合而喷薄出的美丽花朵,它具有祭祀与祭事的双重性质。
关键词:九歌;直接源头;祭祀;祭事
中图分类号:I2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17(2006)01-0001-04
近些年来,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大家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对《九歌》的源头进行了探讨:有从“大文化”层面关注楚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的,他们认为《诗经》对《九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提出《九歌》来源于《诗经》;有从诗体角度分析,认为《九歌》来源于楚地民歌的;也有从《九歌》的浪漫主义与神话色彩出发,进而提出《九歌》来源于远古神话的。
对《九歌》源头的认识,直接关系到对其性质的判断,本文就从剖析这三种观点入手,进一步提出我们的看法。
一、《九歌》的源头不是《诗经》
聂石樵先生在《关于屈原三题》里说,屈原赋“应当还继承了《诗经》的创作传统”[1](P173),并接着从句式和表现手法上进行了论证。笔者认为这一说法尤其是其论证,还存在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首先,在句式上,虽然《诗经》里有许多诗篇句尾或用“思”字,或用“兮”字,跟屈赋句式很相近,但屈赋的“兮”字并非是受到《诗经》的影响而产生的。“兮”字的使用是很久远的事了。用文字写定的歌谣,最早使用“兮”字的,有一首《南风歌》:“昔者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2](P205)……《楚辞》以前,已经有使用“兮”字的南方歌曲了,如:《接舆歌》:“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3](P390);《孺子歌》:“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4](P293);《越人歌》:“于是乃越泽,乃楚说之曰:‘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顽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5](P278-279);《徐人歌》:“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6](P869)。可见,楚辞的使用“兮”字并非受《诗经》的影响,“兮”字通用于南北方文学。其次,《九歌》中的香草象征不同于《诗经》的比兴。《诗经》中的比兴手法,“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7](P73)简单地说,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触物兴词。而《九歌》中的香草意象主要是取其圣洁的象征意义。很明显,这两者是不同的。
再从当时的用《诗》状况来看。无论在南楚还是中原,《诗经》在当时也只是偶尔征引于外交场合,引《诗》、用《诗》均出于政治或道德的需要,往往断章取义,功利性强。《诗经》在屈原时代不能构成一个文学传统,它并非是供人欣赏、感叹的文学作品,因此对它进行模仿和改造都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就算是屈原曾习《诗经》,在文学创作方面受它的影响也是间接而微弱的。
二、《九歌》的源头不是楚地民歌
在众多持楚地民歌说的学者中,笔者认为刘树胜的论证最具说服力,堪称代表。他在《〈九歌〉诗体的渊源》一文里批判了《诗经》是《九歌》源头的说法,提出楚地民歌说。他列举了七首较为成熟的楚地民歌,并从诗体的角度(主要是“兮”字的位置)把它们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兮”字在句子末尾的;一类是“兮”字在句子中间的,进而确切地得出《九歌》的源头是那种“兮”字处于句子中间的“第二式”的民歌,即《越人歌》、《渔父歌》、《徐人歌》。
这种论证看似滴水不漏,实则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我们都知道能称上源头甚至是直接源头的,必然能从本质上对现今事物有个明确的解释,包括形式、内容等各方面的因素。我们再仔细看看这三首“第二式”的民歌。形式上,它是一人唱咏,无角色分配可言;内容上,都为政治讽喻诗,毫无爱情之气。这种认为《九歌》源头为楚地民歌的说法,在诗体句式上是能解释清楚,但《九歌》中的宾主彼我之辞怎么理解?《九歌》中那浓浓的爱情意味又怎么解释?因此,我们只能说楚地民歌是影响《九歌》的一个重要因素,还不能说是其源头。
三、《九歌》的源头不是远古神话
因为《九歌》里的浪漫主义与神话色彩,许多人提出《九歌》来源于远古神话。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