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水经注对漕水之误注兼论水经注研究几个问题
论水经注对漕水之误注兼论水经注研究几个问题
摘要: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是记述我国1252条河流之水道源流以及相关自然景物与人文史迹的重要典籍。后代学者在对其进行辑补、校释时也发现或造成了一些错误。本文通过引证前辈学者研究成果并列举新的论据,揭明郦道元将春秋战国时郑国与韩国都城(遗址在今河南省新郑市区)东之溱水误注为黄水河;并进而阐述了对《水经注》再做深入研究与严谨校释之学术意义及实践价值,提出了当前应树立新的研究理念,协调学术力量,撰写《(水经注简校》、《新校》、《新水经》等代表现代学术水平新成果等具体建议。
关键词:郦道元;《水经注》;??(溱)水
中图分类号:K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59-8095(2009)01-0017-07
一、《水经注》对??(溱)水之误注虽被辩驳,但误注之影响仍未消除,还需深入论证
西周末年幽王(前781-前771年在位)之时,郑国桓公任朝廷之司徒。目睹王室多故,恐有大难降临,曾问策于太史伯。太史伯告之宜迁往“济洛河颍之间”,“主?]魏而食溱洧,修典刑以守之,是可以少固”。桓公采纳了这一意见,“东徙其民雒东,而虢、郐果献十邑,竞国之。”幽王十一年(前771),犬戎乱起,西周幽王与郑桓公均被杀,西周遂亡;平王宜臼东迁雒邑。郑桓公之子掘突被国人拥立,是为武公,亦东迁雒之东土,在溱、洧二水间建立国都,名为新郑。自此之后直至战国初期之东周烈王元年(前375),也即郑康公二十一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作为春秋时期大国之一共历21公,396年。韩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也于灭郑国后之当年,移都于兹,名为郑邑。此后共历9代侯王,至韩王安九年(前230)灭于秦,长达146年。这座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为郑国与韩国建为都城,历时长达542年的重要古都遗址,经过共和国建立后考古工作者半个多世纪的发掘,其基本布局与特征已被清晰地揭示出来。其具体位置更是确凿无误地展现于世人面前,且与文献记载相合,即在今新郑市区内,古代之溱洧二水交汇之处。
郑韩故城城址既定,流迳其南与其东之河流,当为古代之洧水与溱水。洧水为淮河重要支流颍水上源之一支,溱水在郑韩故城东侧,即今新郑市区东郊注入洧水。这两条河因临近郑韩都城侧畔,且水流充盈清澈,每年春三月间,都城之官民士女常结伴前来河岸赏春游乐,成为郑国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因此,一首咏唱这一活动的诗歌《溱洧》作为《诗?郑风》之名篇传唱开来,使此二水更是闻名遐迩。三国时有人撰《水经》,即将洧水、溱水列入。尽管《水经》中将溱水写作??水,但明代朱谋玮在《水经注笺》中将之更为?水,指出??、?即《诗经》中之溱字,宋本作漕。后清代学者亦改为??字。说明古代溱与??、?曾通假互用。不仅如此,在《水经》中述及洧水与??(溱)水之关系时,也载明洧水在“东过郑县南”后,“??水从西北来注之”,即洧水与??水交汇于新郑城东。然而,到北魏郦道元注《水经》时,却未述任何原因,对上引《经》文在他所写《注》文中改为洧水在郑城东是与黄水(或称黄崖水)合,而非《经》所载明的??水;并将漕水一名移至郑韩故城西之郐水上;在两处《注》文中指《经》文中所载??水在新郑县东入于洧水为“非也”、“误证”。郦氏此注一出,影响甚大,不仅使漕水、郐水二河之名称改易,还使郑韩故城之地望及郑国建都史产生歧义,造成许多历史问题与古代地名的混乱。上述问题虽自唐代以来一千多年间未被研究、注释《水经注》的学者指正、辨明;但自20世纪末以来,随着古都学研究的深入,已开始为学界所重视。先是首任中国古都学会会长史念海先生在为中国古都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暨新郑古都与中原文明学术研讨会而撰写的《郑韩故城溯源》一文中,根据《国语?郑语》、《史记》卷四十二《郑世家》、《诗?郑风?溱洧》、《孟子?离娄下》等典籍,指出了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不宜以郐水作为溱水”。还指出现流经新郑市区东郊注入双洎河,即古之洧水之黄水,原就是溱水;其得名黄水是“春秋后期之事”。通过论证,他明确指明“溱洧两水都是近在郑国都城的近傍。洧水由西向东,流经都城之南,溱水由北向南,流经都城的东城之外”。近年来又有刘文学、蔡全法、薛文灿等多名学者相继撰文分别从史籍文献考证、考古发掘成果与相关河流流经区域之实地考察结果的深入分析进一步论明了这一问题。
笔者对《水经注》中郦道元对??(溱)水,旁及郐水之误注拟补论的是,郦注之注文本身即存在若干自相牾抵与错讹之处。现择要予以指出。
其一。《水经注》卷二十二《洧水注》中,《经》本为:“洧水出河南密县西南马领山。东南过其县南。又东过郑县南,漕水从西北来注之。”??水在郑县(新郑县)城东注入洧水所述十分明确。但郦道元所加《注》文却在《经》文洧水东南过密县南之后,“又东过郑县南”之前,加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