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民俗学对比较文学主题学启示
论民俗学对比较文学主题学启示
民俗学和比较文学主题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后者的产生和发展都受到前者的影响。在个案分析时,民俗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成果,不仅能够帮助比较文学主题学搜集资料、鉴别论据、考辨论题,还可以帮助研究者突破传统的文学研究疆界,发掘活态的民俗元素,探讨其中所包含的丰富文化心理积淀。
[关键词]民俗学;比较文学;主题学
[中图分类号]K8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1)04-0014-04
吕超(1982― ),男,文学博士,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天津 300387)
本文为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TJYW07-1018)和天津师范大学博士教师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52WQ02)研究成果。
在当今比较文学研究界,提起民俗学和主题学的关系,人们很容易将“散文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韵文的歌谣、长篇叙事诗”[1](P15)等民间文学罗列出来,因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起步早,成果也相对较多。这是比较文学主题学研究的特点之一,但同时也是它的一个弱点,即忽略了民俗学中民间文学之外的因素。众所周知,民间文学只是民俗学的一个方面,其研究视野依旧局限于文学的范围内。本文在梳理民俗学与主题学关系史的基础上,认为有着开放性和跨学科精神的比较文学主题学,应努力跨越传统的文学研究疆界,借鉴民俗学研究方法和理论成果,在搜集论据、考辨论题、推理论证的过程中合理运用,借此拓展学科领域、丰富研究成果。
一
民俗学(Folkloristics)一词是由英国学者汤姆斯(W.J.Thoms)在1846年首先提出来的,意思是“民众的学问”。后世使用时,一般含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指民俗本身,即民俗志的资料,如风俗、习惯、歌谣、故事等;二指研究民俗的理论[2](P174-175)。按英国民俗学会会长伯恩(C.S.Burne)在《民俗学手册》中的观点,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可分为三大类:信仰及行为,风习,故事、歌谣与成语(即民间文学)。当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相对使用时,前者指后者以外的民俗事象,即风俗、习惯及民间制度等。
“主题学源自19世纪德国民俗学的开拓。”[3](P15)19世纪初期,德国的弗里德里希#8226;施莱格尔(F. Schlegel)和格林兄弟(Y.Grimm;W.Grimm)等学者对民俗学的研究,为主题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最初的民俗学主要研究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演变,后来逐渐扩大,涉及信仰、风习、制度等课题。为了梳理“支离破碎”、“流传混乱”的民俗学主题,研究者们理所当然要采用比较的方法,因此,主题学便与比较文学发生了关联。德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在办刊纲领中就明确表示,其研究课题之一就是,“直到最近才不被无视,最终成熟的民俗学科学”[4](P76)。该杂志所发表的主题学论文,有许多涉及欧洲甚至亚非的民俗研究,如《印度和其他国家的沸釜和佯装愚笨的故事》等。
在关注“国际文学关系史”的法国比较文学界,德国的这种研究范式最初却遭到了巴登斯贝格、梵#8226;第根等人的质疑。1921年,巴登斯贝格在《比较文学评论》创刊号上发表论文,强烈反对这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似乎对材料比对艺术更感好奇,对隐秘的遗迹比对艺术家的创造性更感兴趣;在这里,人们对杂乱东西的关心胜过事物的特征。”[5](P37)因此,他认为这种研究“缺乏科学性”,是“残缺不全的”。
然而,学术的发展并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民俗学和比较文学主题学研究在一片诘难声中成长,并结成了密切关系。法国比较文学界也逐渐认同了民俗学对主题学研究的作用,1978年出版的《拉罗斯百科全书》给主题学下的定义是:“主题学是比较文学惯于探索的领域,譬如某一神话(俄狄浦斯、伊尼德),某心理典型或社会典型(修女或盲人),某文学人物(唐#8226;磺),某些历史上大人物(拿破仑、苏格拉底),某些环境或物件(莱茵河流域、某城市)的影响的消长。”[6](P184)很显然,这里所列出的各种领域,其深入研究必然要借助民俗学的资料、方法和理论成果。此外,文人作品的主题学研究,有时也要借助民俗学的帮助。譬如法国比较文学家艾田伯曾指出,如果要研究法国作家贝洛(Perrault)的文人童话《小拇指》,就应当参考非洲土著的民俗,那里的男孩会被带进丛林加入秘密宗教(象征着被杀死和复活);该民俗和小拇指的故事之所以如此相似,可能就是因为在原始时期,人类社会存在着一种共同的宗教仪式[7](P193)。
中国的主题学研究也发端于民俗学。1924年,顾颉刚在北京大学《歌谣周刊》发表《孟姜女故事的转变》,详细论述孟姜女故事在中国不同时代的流变情况,认为“一件故事虽是微小,但一样地随顺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