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茶道影响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茶道影响
[摘要]日本茶道经历了由模仿中国到独立发展的过程。茶由中国初传日本时,一方面被当作珍宝贡献于宫廷,另一方面伴随禅宗进入日本佛寺,被当作参佛悟道的重要手段。在日本茶道中,品茶并不只是为了解渴,而是日本贵族与高僧学习中国文化、修养身心的载体,是日本人审美意识的再现。日本茶道注重精神追求、形式之美,内容复杂且高雅,礼法严格且精准。日本茶道主张以“四谛”(和、敬、清、寂)思想为内涵,通过演习程式化的茶道礼仪,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日本茶道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国传统儒释道思想的影响,作为其精神内核的“和、敬、清、寂”思想,更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日本茶道“四谛”之“和”,即调和、和谐之意,“敬”即相互尊重、相互承认、上下有序、内外有别、有礼有节之意,这与儒家“和”“礼”思想相契合;日本茶道“四谛”之“清”,不仅指茶庭茶室的干净整洁,亦指饮茶者内心的纯净,这与道家追求清静自然、静虚闲淡的“清”“无”思想高度契合;日本茶道“四谛”之“寂”,讲究内心无烦恼、无喜悦、无杂念,与释家的“空”“寂”思想相吻合。
[关键词]日本茶道;儒道释;四谛
[中图分类号]G112;TS971.21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5.04.014
茶作为一种精神文化载体,由中国传入日本后,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本土神道思想相融合,形成了特征鲜明的日本茶道文化。日本茶道是以品茶为主而发展出来的一种特殊文化,是日本文化与艺术相结合的一个缩影,它汇集了日本园林、建筑、礼仪、书道、花道、陶瓷和料理等的特质,是日本艺术的综合体现。[1]目前学术界对日本茶道的研究,或从历史、内容、形式等方面着手,分析其与中国茶道的不同,或探讨日本茶道与禅宗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可谓异彩纷呈。日本茶道从形式上看,似儒而非儒,似道而非道,似佛而非佛,但究其渊源,却脱离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樊篱,尤其作为其核心思想的“和、敬、清、寂”四谛思想,更是深受中国传统儒释道思想的影响。本文拟通过对日本茶道的发展历程和特征的分析,以日本茶道“四谛”思想为切入点,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茶道的影响。
一、日本茶道的发展历程
日本没有自生茶。日本茶道中的茶最初源自中国,其茶文化在经历了由复制、模仿到独立的漫长发展过程后,最终演变成特征鲜明的本土文化代表之一――茶道。
1.日本茶道的缘起及发展
公元805年,日本最澄从浙江天台山学佛回国时,带回茶籽并播种在京都比?鄙铰吹娜占?神社,从此日本开始了茶的种植。806年,空海法师返回日本时也带回一些茶籽,并将之与唐朝宝物一同献给嵯峨天皇。[2](P23-30)平安晚期,茶在日本曾一度衰退。1168―1187年,荣西禅师先后两次到天台山学法,后著《吃茶养生记》,被尊为日本“茶祖”。荣西所传南宋制茶法,讲究“旋摘旋制、散叶保存,饮用时磨成粉、直接点饮”[2](P83)。自此,饮茶之风在日本逐渐流传开来,不过只局限于贵族、僧侣阶层。
佛教对日本茶道的影响是很大的,而径山寺在其中所产生的作用首屈一指。径山寺位于杭州东北52公里处的天目山脉,兴于唐,盛于宋:宋宁宗封径山寺为“五山十刹”之首。13世纪初,日本镰仓幕府的统治者们把中国径山称做“道之所在”,此地遂成为南宋时期日僧来华求禅的圣地。茶礼对日本茶道的影响更是不可忽略。1241年,日僧圆尔辨圆回国,带回佛学和儒学经典千余卷,并带回径山茶种栽种在故乡,指点当地人按径山茶的制法生产出了高档次的日本抹茶,被称为“本山茶”。[2](P96-100)不仅如此,圆尔把径山寺庄严的禅寺茶礼也传授到了日本。1267年,日僧南浦绍明辞别径山,回国时带回7部茶典(其中有一部刘远甫作的《茶堂清规》,其后两部分被后世抄录为《茶道经》)及一套点茶用具。据《茶道经》记载,刘远甫在无祖山曾开设了茶禅道场,并确立了“和、敬、清、寂”的茶道宗旨。若《茶道经》来历真实,则可以认定日本茶道的“四谛”思想是来源于中国五祖山的茶禅道场。
2.日本茶道的大成
室町末期,被后世称为茶道“开山之祖”的村田珠光(1423―1502),提倡将“禅”“茶”结合在一起,即“禅茶一味”,并整理出一套完整的日本茶道点茶法,开创了独特的“尊崇自然,尊崇朴素”的草庵茶风。[3]草庵茶道标示着茶道文化的新发展,也意味着日本茶道作为一种融宗教、哲学、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文化体系已初步形成。之后,日本茶道创始人之一的武野绍鸥(1502―1555)继承并发展了村田珠光的事业,将日本和歌的艺术理念引入茶道,促使日本茶道向本土化、艺术化、正规化方向发展[3]。
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1)。千利休师从武野绍鸥,提倡简朴的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