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莨研究进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薯莨研究进展

薯莨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05-0675-03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薯莨(Dioscorea cirrhosa Lour.)又名血母、红孩儿、山羊头、山猪薯、茹榔、金花果,是薯蓣科薯蓣属的一种多年生藤本野生植物,药用其块茎。盛产于我国浙江南部、福建、台湾、湖南、江西南部、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墨脱。薯莨一名最早出自清《南越笔记》,据《植物名实图考》载:“薯莨产闽广诸山,蔓生开花,叶形尖长,如夹竹桃,节节有小刺,根如山药有毛,形如芋子,大小不一,外皮紫黑,内肉红黄色,节节向下生,野生,土人采取其根,煮汁染网,会入水中不濡。留根在山,生生不息。”民间应用薯莨有悠久的历史,主要用于止血,收缩子宫,抗菌等。目前,对于薯莨的研究尚少,本文就薯莨的生药学研究、化学成份研究、药用研究等方面的报道进行综述。      1 生药学研究   薯莨藤本,粗壮,高可达20 m左右。生长3年以上者,四季可采,尤以5~8月间采收的块状茎质量较好。块茎卵形、球形、长圆形或葫芦形,外皮黑褐色,凹凸不平,新鲜时断面红色,干后紫黑色,直径大的可达20 cm以上。花期4~6月,果期7月,直到明年1月仍不脱落。考察发现[1],贵州产薯莨属于疏林灌丛型生长,适宜在疏林下或灌丛中栽培,主要分布于海拔500~1000 m,年均气温16.8~23 ℃,年降水量1 000~1 200 m,具有丰富热能资源的山坡、路旁、河谷、林中或林缘等地,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   薯莨的性状特征为长圆形或类球形,直径5~10 cm,断面红棕色,筋脉点突出呈红黄色交错花纹,体较重,质坚实,气微,味涩苦[2]。显微观察薯莨块茎的横切面木栓层较厚,细胞壁微木化。皮层中有分泌细胞,直径34~68 μm,长54~102 μm,内皮层为1列切向扁小的薄壁细胞。维管束外韧型,稀疏散列,后生木质部导管直径约至30 μm。薄壁细胞中含单宁。淀粉粒圆形或卵圆形,短径6~17 μm,长14~20 μm,有的较小端呈短喙状,脐点点状,位于一端,层纹不明显。粉末显微鉴别显示,薯莨粉末为浅红棕色,有草酸钙针晶,石细胞棕红色,单个直径25~90 μm。   理化鉴别为加1%三氯化铁溶液后有蓝黑色沉淀;加2%氢氧化钠溶液后产生红棕色沉淀;加盐酸―镁粉后,色变深红。在265 nm紫外光下呈亮蓝色荧光;薄层色谱显示,薯莨甲醇提取液用乙醚萃取后的醚层在硅胶CMC-Na薄层板上,用乙酸乙酯―甲醇―甲酸―水(100∶20∶1∶3)为展开剂,254 nm紫外灯下,有4个荧光斑点,其Rf值分别为0.58,0.63,0.69和0.88。   从古至今,都有将薯莨与中药黄药子混用的现象,且《本草纲目》上记载的黄药子的原植物图也是薯莨的图。因此,边振考等人[3]对二者饮片进行了光谱学分析,发现二者水提液的紫外光谱中,从380~450 nm间,吸收度(A)完全不同,从而为两者的鉴别提供了科学依据。      2 化学成分研究   薯莨民间药用其块茎,化学成分主要是鞣质[4],还含有酚类,甙类及蛋白质、糖类、黏液等成分。目前对于薯莨化学成分的研究也基本局限于对鞣质的提取工艺研究。   鞣质别名又叫单宁,不同产地的薯莨,其鞣质的含量不同,同时,薯莨中的色素成份也主要是单宁。传统的鞣质提取工艺,是用40%乙醇浸提薯莨粉末8小时后,滤液浓缩干燥即可得到较好的鞣质成分。熊晓燕等人[5]研究了从薯莨中提取单宁的最佳工艺条件,通过对不同浓度的丙酮提取单宁的得率和纯度比较,发现用60%丙酮水溶液浸提,控制温度在60℃,提取2小时,溶剂与溶质比为20∶1,所得单宁的提取率为84.37%,产品纯度可达83.39%,达到工业品二级标准。   由于薯莨所含鞣质为儿茶素类缩合鞣质[6],易被氧化、脱水缩合为不溶于水的“鞣酐”沉淀,反应温度愈高、时间愈久,形成“鞣酐”的分子量愈大。黄瑞松[7]等人采用均匀设计法对薯莨中的鞣质成分的提取进行了优化,采用乙醇溶液渗滤提取法,药材用90 %乙醇浸泡24小时,以2 ml/(min?kg)的速度渗滤,收集渗滤液为药材4倍量。这种生产条件下,滤液中鞣质的得率为25.22%(折合为以药材含量计算) ,从药材到乙醇渗滤液的转移率为82.53%。表明采用均匀设计法优化的最佳生产工艺条件可提取出薯莨中的大部分鞣质。   目前从薯莨中已分离得到酚性糖甙如3,4-二羟基苯乙醇葡萄糖甙,根皮酚葡萄糖甙等及鞣质右旋儿茶精[(+)-catechin],左旋表儿茶精[(-)-epicatechin]和原花青色素(protocyanidin)的二聚体:原矢车菊素B-1、B-2、B-5,三聚体:原矢车菊素C-1,儿茶精(4α-6)―表儿茶精―(4β-8)―表儿茶精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