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当代小康社会思想传统渊源与时代特征.docVIP

试论当代小康社会思想传统渊源与时代特征.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当代小康社会思想传统渊源与时代特征

试论当代小康社会思想传统渊源与时代特征   摘 要: 当代小康社会思想一方面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继承发扬了源远流长的传统小康思想,另一方面形成发展于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起直到十八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之中,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当代小康社会思想 传统渊源 时代特征   当代小康社会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当代小康社会思想一方面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继承发扬了源远流长的小康社会思想,另一方面形成发展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进程之中,有着鲜明的时代风貌。本文即试从传统渊源与时代特征两个方面对这一思想进行梳理总结。   一、当代小康社会思想的传统渊源   1.古代儒家对小康社会的设计。   小康社会思想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占据统治地位的儒家,把大同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级阶段,而把小康作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西汉经学家戴圣编订的《礼记?礼运》篇记载大同、小康:“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其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共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1]   西汉儒学沿袭先秦儒学而来,《礼记》一书虽然到了汉代才编纂成册,但书中有关大同、小康景象的描绘却发端于孔子对理想社会的设计。在孔子之后,孟子、荀子等后代儒家又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依照儒家的设想,“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是一个政治上民主清明、经济上共有共享、社会保障完备健全的理想社会;而“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则是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之上,依靠着一套礼乐刑罚制度,建立起的规范有序、生活安乐的社会。欲达到大同之境,必先经过小康阶段,因此儒家对小康社会有更贴切的期许与设计。如孔子主张实施礼治,“为政以德”、“齐之以礼”;孟子提倡推行仁政,“民贵君轻”,“为民制产”。但是在古代中国,这些思想见解从来就没有被统治者真正地实施过,理想中的小康社会也从来没有真正实现过,南宋时期的学者朱熹即认为中国自秦汉以后,“只是架漏牵补过了时日,其间虽或不无小康,而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2]   2.近代思想家对小康社会的规划。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崛起,奉行殖民扩张政策。落后的中国在中外交锋中战败签约、割地赔款,导致国家愈加贫弱,内忧外患进一步加剧。为了摆脱民族危机,实现民富国强,先进的中国人展开了不懈的探索与抗争,在这个过程中,古已有之的小康社会思想得到近代思想家的重视和利用,成为他们积极探求的救国建国方案的重要部分。康有为把儒家今文经学的公羊三世说与《礼运》篇的小康、大同相糅合,推衍出据乱世、升平世(小康)、太平世(大同)的社会演进系统,认为只有因革改制,才能促进社会进步,由乱世进入小康,最终实现大同。如在其所著《春秋董氏学》中讲:“乱世者,文教未明也。升平者,渐有文教,小康也。太平者,大同之世,远近大小如一,文教全备也。大义多属小康,微言多属太平。”[3]康有为所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追求的小康社会,就是他们在变法运动中宣扬的君主立宪制的政治、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经济、吸收了近代西方价值观念而以传统儒家为外在形式的文化等内容。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也深受传统小康思想的影响,寻求在中国建立一个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社会,他在《建国大纲》中规划:“对全国人民之衣食住行四大需要,政府要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4]孙中山所规划的无疑是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小康社会。近代历史的实践证明,无论康有为的君主立宪还是孙中山的民主共和主张,都遭到了失败,他们对小康社会的规划当然也就完全丧失了得以实现的机会。   还需要认识到,由于近代中国遭受了太多的屈辱与苦难,因此人民对光明未来有着无比强烈迫切的渴望,虽然小康社会思想得到一些思想家的重视,但自鸦片战争以来涌现出的各种改造社会的纲领和方案,诸如天朝田亩制、新村主义,乃至后来的人民公社等,更多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