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正史五行志演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正史五行志演变

试论正史五行志演变   摘 要:《五行志》是中国古代正史的重要内容,《五行志》的“序”概括了史家修撰的旨趣和意图,是我们认识《五行志》演变脉络的一条很好的途径。从班固开创《五行志》到宋初,历代《五行志》都记载了大量灾异和事应,并作出解释,以此劝诫帝王。宋以后的《五行志》成为灾害物异的汇编,不再记录事应,对灾异的感应要靠帝王自己去领悟了。   关键词:五行志;灾异;事应   中图分类号:K2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06)02―0001―06      中国古代正史的志书里,《五行志》算是很奇特的一种。清代的王鸣盛和赵翼较早留意《五行志》的体例;20世纪以来的研究成果也不少,但多数局限在断代上;能从一种“志书”的角度作整体考察的仅有高木理久夫和王培华的两篇文章,前者对历代《五行志》的结构、内容作了大量的分类量化统计,后者从灾异观的发展演变角度人手,二者都认为宋以后的《五行志》与前代相比有了巨大变化。比较而言,高木理久夫用力更勤,但其重点不在于揭示《五行志》的演变;王培华提出了“中国灾害志”这个范畴,把《五行志》放在更为广阔的视野中考察,但她对《五行志》演变过程的描述十分简单,尚有可商榷之处。本文不同于高木理久夫的结构分析,也不步灾害史研究的后尘,而是以《五行志》的“序”为中心,考察正史《五行志》的发展演变脉络,并试图揭示其特质。      一、天垂象,见吉凶      班固修《汉书》,首创《五行志》这一全新志书,汜载了先秦秦汉的天人感应灾异说,被视为先秦秦汉阴阳五行说集大成之作。他自述修《五行志》的意图是:   《河图》命庖,《洛书》赐禹,八卦成列,九畴攸叙。世代??宝,光演文武,《春秋》之占,咎征是举。告往知来,王事之表。   又述《五行志》的思想渊源:   昔殷道弛,文王演《周易》;周道敝,孔子述《春秋》。则乾坤之阴阳,效《洪范》之咎征,天人之道粲然著矣。汉兴,承秦灭学之后,景、武之世,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宣、元之后,刘向治《谷梁春秋》,数其祸福,传以《洪范》,与仲舒错。至向子歆治《左氏传》,其《春秋》意亦已乖矣;言《五行传》,又颇不同。是以槛仲舒,别向、歆,传载眭孟、夏侯胜、京房、谷永、李寻之徒所陈行事,讫于王莽,举十;世,以傅《春秋》,著于篇。   结合这两段文字,可以看出《汉书?五行志》的思想内核里,《春秋》居于核心地位。《五行志》“以傅《春秋》”,颜师古注曰“傅读曰附,谓比附其事”。班固又说“告往知来,王事之表”,而《春秋》之意也正在于告诫君臣。因此,创立《五行志》以阐发孔子“春秋大义”,借以警示君臣,这是班固的根本出发点。   除“春秋大义”外,《汉书?五行志》大量引用《京氏易》的占测之词,这也是《五行志》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可以用示意图来表示:      班固之后,多家所修东汉史书中,唯有西晋司马彪的《续汉书?五行志》留传于世,但司马彪对班固《五行志》本身没有什么评述。沈约撰《宋书?五行志》,其言曰:   昔八卦兆而天人之理著,九畴序而帝王之应明……故仲尼作《春秋》,具书祥眚,以验行事。是则九畴陈其义于前,《春秋》列其效于后也。逮至伏生创纪《大传》,五行之体始详;刘向广演《洪范》,休咎之文益备。故班固斟酌《经》、《传》,详纪条流,诚以一王之典,不可独阙故也。夫天道虽无声无臭,然而应若影响,天人之验,理不可诬……今自司马彪以后,皆撰次论序,斯亦班固远采《春秋》,举远明近之例也……凡已经前议者,并即其言以释之;未有旧说者,推准事理,以俟来哲。这段话包含三层意思。其一,说明《五行志》的渊源,图示如下:      九畴(《洪范》)-《春秋》-《大传》-《洪范五行传》-《五行志》   和班固的渊源系统比较,沈约的系统要简化很多,但增加了《尚书大传》并确立了《大传》建立“五行之体”的地位。其二,和班固一样,沈约也坚信天人感应是真实存在的,“理不可诬”,而且各种休咎对应的是帝王的行为。其三,《宋书?五行志》在结构上仿照《汉书?五行志》,解释各种征应时或引用前人论述,或以己意推导。   《南齐书?五行志》无“序”,《魏书?灵征志上》的短“序”通篇论述帝王与休咎的关系,无甚新意。唐初修《晋书》,其《五行志》“序”基本抄自《汉书》,但酌采《宋书》、《魏书》两家“序”文,如对天人感应的描述就是抄录《魏书》,对《五行志》渊源的描述则糅合《汉书》和《宋书》。图示如下:至此,宋以前对《五行志》渊源的整理基本完成。唐初史臣的另一大贡献就是首次总结了《五行志》的要旨:   综而为言,凡有三术。其一曰,君治以道,臣辅克忠,万物咸遂其性,则和气应,休征效,国以安。二曰,君违其道,小人在位,众庶失常,则乖气应,咎征效,国以亡。三日,人君大臣见灾异,退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