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堂吉诃德和狂人形象共通性.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析堂吉诃德和狂人形象共通性

试析堂吉诃德和狂人形象共通性   摘要:《堂吉诃德》和(《狂人日记》作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两个经典文本,堂吉诃德和狂人作为世界文学史上的典型形象,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性、继承性和共同性。从写作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来看,具有相似性;从写作目的来看,都是揭露和批判封建政治和其文化精神支柱;堂吉诃德和狂人都是“他者”形象;堂吉诃德和狂人的归宿是相类似的。   关键词:堂吉诃德 狂人 文艺复兴 新文化运动 “他者” “正常”      塞万提斯是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一位杰出的人文主义作家,被后世作家视为现代小说之父。他的代表作《堂吉诃德》发表于1605――1615年。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大师,他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发表于1918年。虽然两者相距三百多年,一为长篇,一为短制,时间跨度很大,况有中西文化之别,但是《堂吉诃德》和《狂人日记》作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两个经典文本,堂吉诃德和狂人作为世界文学史上的典型形象,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性、继承性和共同性。   20世纪初,鲁迅和周作人兄弟在日本最先接触到了《堂吉诃德》这部作品。周作人谈到塞万提斯时说:“(《堂吉诃德》)为世界名作之一。论者谓其书能使幼者笑,使壮者思,使老者哭,外滑稽而内严肃也。”“以此书为刺,揭示人以旧思想之难行于新时代也,唯其成果之大,乃出意外,凡一时之讽刺,至今或失色泽,而人生永久之问题,并寄于此,故其书亦永久如新,不以时地变其价值。”鲁迅《阿Q正传》中的阿Q则被认为有着堂吉诃德的影子。鲁迅在一九三三年十月二十八日写的《(解放了的堂吉诃德)后记》中说“假如现在有一个人,以黄天霸之流自居,头打英雄结,身穿夜行衣靠,插着马口铁的单刀,向市镇村落横冲直撞,去除恶霸,打不平,是一定被人哗笑的,决定他是一个疯子或昏人,然而还有一些可怕。倘使他非常孱弱,总是反而被打,那就只是一个可笑的疯子或昏人了,人们警戒之心全失,于是倒爱看起来。西班牙的文豪西万提斯所作《堂吉诃德传》中的主角,就是以那时的人,偏要行古代游侠之道,执迷不悟,终于困苦而死的资格,赢得许多读者的开心,因而爱读,传布的。”但堂吉诃德不只是个“可笑的疯子或昏人”而是一个令人反思的悲剧人物,鲁迅先生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以敏锐的目光洞察到唐吉诃德的性格本质,并把堂吉诃德和中国的现实联系起来,加以移植、变形、融合、创造,塑造了阿Q和狂人这两个不朽的典型人物形象。所以,鲁迅先生在创作思想上显然曾受到塞万提斯的影响。不仅《阿Q正传》里有堂吉诃德的影子,《狂人日记》里也有堂吉诃德的影子。在这里,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堂吉诃德和狂人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异同。   第一,从写作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来看,具有相似性。塞万提斯所处的时代,是新旧交替的时代。从社会背景来看,17世纪初,欧洲其他国家资本主义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西班牙却没有能完全摆脱中世纪状态,“中世纪的幽灵”依然在西班牙生活的各方面作祟。封建社会已走向末路,资本主义虽然已经产生但未得到充分发展。一方面,天主教会仍然具有很大的势力。另一方面,封建王权对外扩张,连年征战,时局动荡不安;对内专制保守,社会满目疮痍,民不聊生。上层贵族穷奢极欲、挥金如土。而社会底层的流浪汉、破产者却连最基本的生存都无法保障,他们铤而走险,在官府追捕中,有的沦为苦役犯,有的被处死挂在树上。从文化背景来看,14世纪至16世纪初在欧洲出现了以复兴古代文化为旗号的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强调以人为本,反对神权、神性,宣扬人权人性,对以“神”为中心的宗教思想进行大胆的冲击;抨击蒙昧主义,推崇理性知识……总之“人”的苏醒、“人”的发现是文艺复兴最本质的特征。   从《狂人日记》的写作背景来看,当时的中国也处于新旧交替的时代。从社会背景来看,当时的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中国大地满目疮痍,人民百姓在死亡线上挣扎。邹容在《革命军》中悲愤地说“今试游于穷乡原野之间,则见夫黧其面目,泥其手足,荷锄垄畔,终日劳劳,而无时或息者”。即使这样,还不得安饱,身受官府、地主和土豪的几重压迫和剥削,“以某官括某地之皮,以某官吸某民之血,若昭信票,摊赔款,其犹著者也。是故一纳税也,加以火耗,加以钱价,加以库平,一两之税,非五六两不能完,务使之鬻妻典子而后已。”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从形式上推翻了封建统治,但封建统治阶级并不甘心就此退出历史舞台,进行了一次次的复辟运动。而且几千年的封建思想依然根深蒂固。从文化背景来看,当时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以《新青年》为核心阵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一场“人的运动”,其核心就是实现“人的解放”,进而实现整个国民精神的革命。可以说,新文化运动一开始就将矛头指向作为封建正统观念的儒家思想和伦理道德,把它看作是束缚个性自由发展的桎梏。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