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美国白蛾研究概况.docVIP

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美国白蛾研究概况.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美国白蛾研究概况

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美国白蛾研究概况   摘要 美国白蛾作为国际性检疫害虫,其不仅危害农业生产,并且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在2007年国家质检总局、农业部共同制定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已将其明确列为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分别从形态学特征、检疫措施、分布及扩展趋势等方面概述了美国白蛾的研究情况。   关键词 美国白蛾;危害;形态特征;综合治理;检疫措施   中图分类号 S763.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5-0142-02      美国白蛾又名美国灯蛾、秋幕毛虫等,属鳞翅目,灯蛾科(Arctiidea),学名为Hyphantria cunea(Drury)。其食性杂、繁殖量大、适应性强、传播范围广[1],对果树、行道树和观赏树木等阔叶树以及农作物、蔬菜有重大危害,更为严重者将对人类的居住场所和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威胁。我国1979年在辽宁省首次发现,2003年和2004 年在青岛市发生严重,至今已有多个省市受其危害。在2007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2]中已将其定为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      1 形态学特征      成虫体白色,虫体中等大小,体长9~17mm,春季出现的蛾子部分个体前翅上有暗色的斑点,头部有单眼。复眼黑褐色,口器短而纤细;胸部背面密布白色,多数个体腹部白色,无斑点,少数个体腹部黄色,上有黑点。雄成虫触角黑色,栉齿状;虫体长9~12mm,翅展25~35mm;前翅散生黑褐色小斑点。雌成虫触角褐色,锯齿状;虫体长14~17mm,翅展30~45mm;前翅纯白色,后翅通常为纯白色。幼虫虫体细长,圆筒形,头部黑色,有光泽,体黄绿色至灰褐色。背线、气门上线、气门下线浅黄色。背部毛瘤黑色;体侧毛瘤多为橙黄色,各有2条黄线(侧线和气门下线);体复面灰黄色至淡灰色。卵圆球形,直径约15mm,多产于叶片背面。初为淡绿色,后变灰绿色,孵化前变灰褐色,有较强的光泽。覆有鳞毛,表面有小凹坑,单层排列成块。蛹体长8~15mm,宽3~5mm,暗红褐色。头前胸及中胸布满小而不规则的皱纹刻点,中胸背面稍凹,后胸及腹部各节除节间沟外密布浅的凹刻。臀刺8~17根,每根钩刺的末端呈喇叭口状,中凹陷。      2 生物学特性      美国白蛾在我国一般年发生2~3代,个别年份出现不完整的第3代,以滞育蛹越冬[3]。第2年4月越冬代成虫开始零星羽化,5月上旬达羽化高峰。越冬代成虫4月中、下旬开始产卵。5月初第1代幼虫开始出现,6月上旬为野外网幕高峰期[4]。成虫多在在傍晚和黎明活动、交尾,交尾后1~2d在寄主叶背开始产卵,卵排成块状,覆有白色鳞毛。成虫产卵历时2~4d,分2~3次完成,但第1次产下的卵孵化率最高。幼虫孵化主要集中在凌晨2~9时,6~8时为孵化高峰。初孵幼虫有趋光和趋热性,并有取食卵壳的习性,孵化不久便在卵壳周围吐丝拉网[5]。1~3龄幼虫群居取食寄主植物的叶肉组织,留下叶脉和上表皮,使被害叶呈白膜状。4龄开始分散,同时不断吐丝,将被害叶缀成网膜,5龄以后开始分散取食,且食量大增仅留叶片的主脉和叶柄。幼虫较耐饥饿,1龄幼虫可耐饥饿2~3d,2龄2~4d,3龄3~5d,4龄5~8d,5龄5~9d,6龄8~11d,7龄9~13d[4]。      3 综合治理      3.1 化学防治   只要浓度合适、喷洒均匀,常用化学药剂都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对带虫的原木可用磷化铝(15g/m)、氯化苦(30g/m)、溴甲烷(20g/m)等熏蒸处理,杀虫效果可达100%。还可用2.5%溴氰菊酯乳油、20%速灭杀丁500~600倍液喷雾防治,也可用30~40mg/kg灭幼脲3号喷杀[6]。   3.2 生物防治   3.2.1 微生物及仿生药剂。早期,我国科研人员在美国白蛾发生林地进行了野外应用病毒的防治工作,从试验结果看,在试验地调查的死亡率达78.5%~94.0%。林业科技通讯(1994)报道对核型多角体病毒进行了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表明,幼虫死亡率随着浓度加大而上升。汤金正等,在1991年对苏云金杆菌869进行了分离提纯,对美国白蛾的毒效,与其他Bt的比较,并做了详细的论述[7]。1999年,闫志利等用苏云金杆菌(Bt)-唐海1号分别在室内和室外对美国白蛾进行了毒力测定,其在室内防治美国白蛾施药72h后效果显著;室外试验施药48h调查结果,其死亡率99.4%,中毒率为0.6%[8]。其还做了新型苏云金杆菌(Bt)防治美国白蛾药效试验,筛选出1~2龄时应用浓度为1 000~1 200倍液、3~4龄时为800~1 000倍液、5龄以上为500~800倍液效果最好[9]。此外,我国在性诱剂方面的研究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