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趋向补语起对述语限制分析
趋向补语起对述语限制分析
摘 要:“V起”这一述补结构具有四种语法意义:趋向意义、起始意义、结果意义、关涉意义。不同意义下的“起”对述语有着不同的要求。本文运用语义特征方法对不同语法意义下“V”的使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趋向补语 “起” 语义特征
趋向补语是现代汉语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类,一直备受学界的关注,原因在于趋向补语具有数量上相对封闭、结构形式上比较整齐、意义表达上相当丰富的语法特点。“起”是趋向补语中比较常用的一个,跟在动词后面构成“V起”这一述补结构。本文从“V起”所表达的语法意义入手,来探讨能够进入这一格式的动词“V”的特点。
一、“V”的音节数量
通过对CCL语料库进行检索发现:“V起”述补结构中的“V”绝大多数是单音节,但也有少数“V”是双音节。
(1)华盛顿建立起一套专司中东和谈的调解机制。(《人民日报??1997年)
(2)据说从中禅寺的湖水中会升腾起一阵阵白雾。(川端康成《花的日记》)
双音节的“V”更倾向于和“起来”结合构成述补结构。
(3)徐家汇商圈也发起了商家总动员,并向全市商户倡议,来“卡”不拒,让POS机高效运转起来。(《文汇报》2002年10月6日)
(4)萎顿的学员们立时振作起来。(毕淑敏《最后一支西地兰》)
我们认为制约“V起”中“V”的音节数量的原因主要是:现代汉语发展过程中词的双音节化越来越明显。石毓智(2002)指出,双音节的动补短语最易达到高度融合,而大于双音节的则比较困难。如果“V”是双音节,那么“V起”这种三音节结构就不符合汉语发展的趋势,自然就会被排斥,所以,“V”大多数是单音节动词。需要注意的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双音节的“V”可以突破这种限制,这也是汉语语用优先的一个体现。
二、表示趋向义的“V起”
表示趋向意义的“V起”往往包含了位移,这种位移常常是从低处到高处。
(5)克林顿术后恢复良好,已经可以从床上坐起,坐在椅子上及在他人帮助下行走。(《新华社新闻稿》2004年)
(6)大伙儿站起身,回头朝西边地头奔去。(王安忆《小鲍庄》)
(7)白巡长拿起皮绳,低声地说:“松拢上一点,省得他们又动打!”(老舍《四世同堂》)
(8)他捡起一粒石子打水漂漂,石子跃起几道弧线,在我的眼前闪起一串亮点。(《人民日报》1994年)
(9)这一切使斯巴达克思的心里腾起了猛烈的怒火。(乔万尼奥里《斯巴达克斯》)
例(5)~例(8)中的动作都是现实空间中的位移,方向由低往高,如例(8)中的“捡起”是从地上捡起。例(9)中的“怒火”虽然不是现实事物,但是“怒火”的“腾起”可以看作是现实空间中的位移在心理空间上的投射,方向同样是由低往高。
由此可见,表示趋向义的“V起”限制了能进入这一结构的动词“V”需要具有[+移动]和[+低处向高处]的语义特征。
三、表示起始义的“V起”
表示“起始”义的“V起”代表着动作的开始,往往包含了“动作持续下去”义。
(10)驻营屯里吹起生疏的喇叭,召集士兵归队了。(施蛰存《山城》)
(11)(曾文清)哀伤地低声独自吟起陆游的《钗头凤》。(曹禺《北京人》)
(12)为了报答他,海云也关心起这个市的普选和财政预算。(王蒙《蝴蝶》)
(13)夜里下起大雨,早晨仍雨声如注。(王朔《给我顶住》)
(14)你的声音仍会响起,虽然它不会再从电话中传来。(《人民日报》2000年7月)
表“起始”义的“V起”已经不再表示位移,自然也就不会有方向的变化,但可以表示进入一种新的状态并持续保持这种状态,如例(12)中的“关心起”就说明以前并不关心,现在开始关心了,并且这个关心的状态可能会延续下去。
通过对这一语义下的“V起”进行梳理,我们发现能够进入“起始”义“V起”结构的动词都是及物动词,后面可以直接带宾语。一些不及物动词若要表示起始意义,后面常常用“起来”而不是“起”,如“他想到这里就呜呜呜哭起来”(赵树理《三里湾》)。这样看来,例(14)似乎是个特例,其实不然。我们认为,在现代汉语发展过程中,有些“V起”结构在大众口语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动词“V”和“起”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时的“V起”就已经不再是一个述补短语,而是已经固化成词。因此,例(14)“响起”中的“响”也就摆脱了[+及物]这一限制而得以进入这一述补结构。
由此可见,表示起始意义的“V起”限制了这一环境下的动词“V”需要具有[+持续]和[+及物]的语义特征。
四、表示结果义的“V起”
表示结果意义的“V起”表示动作的完成,并且产生某种结果,或者对人或事产生某种影响。
(15)她侧脸皱起眉毛,好像突然有风沙刮来。(王朔《看上去很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