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粗俗文化批判及其当代价值.docVIP

马克思对粗俗文化批判及其当代价值.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马克思对粗俗文化批判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对粗俗文化批判及其当代价值   内容提要 在现代社会,粗俗文化常常以精致的形式呈现,所以它有欺骗性;粗俗文化常常打着大众化的招牌,所以它又具有伪群众性。粗俗文化的泛滥是现当代文化市场的重要特征,它以抽象人性论为哲学基础,诉诸感官主义;它放弃文化的精神提升功能,教诱人们放弃社会理想。马克思对粗俗文化的批判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超越粗俗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现实路径在于将改造社会与改造文化有机统一起来。??   关键词 马克思 粗俗文化 先进文化 人性论??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8)06-0033-06?おお?      在《剩余价值理论》中,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就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如艺术和诗歌相敌对。”??①马克思对文化产生的这一深刻判断表明,在现代社会,文化产品可能具有反审美的性质,这是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性在现代社会中的反映。如果马克思有机会看到现当代颓废文化的丑陋表演,他对自己关于文化产生的这一判断一定会更加坚定不移。粗俗文化的泛滥是现当代文化市场的重要特征,它以抽象人性论为哲学基础,诉诸感官主义;它放弃文化的精神提升功能,教诱人们放弃社会理想。马克思对粗俗文化的批判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只要我们看看周围文化市场的喧闹景象及其粗俗化特征,就会惊讶于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的深刻性。??      一、感官主义:粗俗文化的表象特征??      《道德化的批评和批评化的道德――论德意志文化的历史,驳卡尔#8226;海因岑》是马克思在1847年10月底完成的一篇论战性论文。论文开始就指出,在宗教改革以前不久和宗教改革期间,德国人创立了一种独特的、单是一个名称就够骇人的文学――粗俗文学,“目前我们正处在类似16世纪的革命时代的前夜。粗俗文学重新出现在德国人面前是并不奇怪的。对历史发展发生的兴趣不难克服这类作品所引起的美学上的反感;这类作品早在15、16世纪就在那些甚至鉴赏力不高的人们中间引起过这种反感了。”??②从这里可以看出,作为粗俗文化的重要形式,粗俗文学在历史上是反复出现的,但是,这种粗俗文学往往引起“美学上的反感”。在这里,最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会“引起美学上的反感”的包括粗俗文学在内的粗俗文化在历史上会反复出现、甚至在当代文化市场上,粗俗文化俨然成了主角???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96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22页。??      在《道德化的批评和批评化的道德》一文中,马克思列举了粗俗文学的诸多特征,这其中有两个特征值得我们重视,一是“反对文学的语言,给语言赋予纯粹肉体的性质”;二是 “为狭隘而僵化的概念所束缚,并在同样的程度上诉诸极微末的实践以对抗一切理论”。这两个特征不仅仅是粗俗文学的特征,而且现当代一切粗俗文化都离不开这两个特征。第一个特征是强调粗俗文化的感官主义特征,第二个特征实际上是感官主义文化生产的必然后果――“对抗一切理论”。粗俗文化在其历史发展中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且其内容也有特定的时代特征,但其共同之处在于粗俗文化总是醉心于文化形式的反复翻新,在这不断的翻新过程中,总离不开一个永恒的形式――肉体。列夫#8226;托尔斯泰在批判波德莱尔和魏尔伦时指出,“波德莱尔和魏尔伦想出一种新的形式,他们用迄今为止不曾使用的淫秽细节加以翻新。于是,上层阶级的批评家和公众认同他们是伟大的作家。仅仅这一点不仅可以解释波德莱尔和魏尔伦的成功,而且可以解释所有颓废派诗人成功的原因。”(注:〔俄〕列夫#8226;托尔斯泰:《艺术论》,张昕畅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0页。)??   在当代中国文化市场上,粗俗文化已呈泛滥之势,这种粗俗文化的最大卖点就是“色”,似乎只有“色”才能引起人们的阅读和观看欲望。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不论是小说《废都》、《上海宝贝》,还是电影《色#8226;戒》,无不是在“性”上做文章。如果这些作品也可以称作艺术,那么这样的艺术除了诲淫的功能,还能有什么意义呢?有学者指出:“竟有那么多自以为是的家伙把《色#8226;戒》这部极戆的片子捧得天花乱坠,我真觉得奇怪。有什么好?无非让一个名叫梁朝伟的香港酷星又扮了一把酷,顺便带红了一个名叫汤唯的内地青涩妹。非要说大有深意,也不过以华丽媚俗的电影画面迎合了日益骨头轻的新世纪文化而已。具体地说就是为女性盲目献身提供合法性依据,让已经失贞的感到值得并引以为自豪,同时为跃跃欲试的后继者提供‘我傻所以我可爱’的哲学。”(注: 郜元宝:《都是辩解――〈色#8226;戒〉和〈我在霞村的时候〉》,《文艺争鸣》2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