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缺血_再灌注损伤-lu-2016.ppt
三、白细胞的作用 1、缺血再灌注时白细胞激活(活化、 附壁、聚集) 白细胞增多的原因(粘附分子、 趋化因子、炎症介质) 2、白细胞介导的再灌注损伤 白细胞组织浸润的机制 炎症介质,趋化因子释放 粘附 初始粘附 牢固粘附 定位 释放 组织 缺血 粘附分子表达 血管 微血管损伤 微血管血液流变学改变:无复流现象 微血管口径的改变 微血管通透性增高 细胞损伤 自由基 释放各种颗粒成分 细胞因子 2.白细胞聚集在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no-reflow phenomenon WBC嵌塞 无复流现象 (no-reflow phenomenon) 无复流现象是指缺血-再灌注时,部分或全部缺血组织不能出现充分血液灌流的现象。 无复流现象的可能机制:①微血管障碍及中性粒细胞栓塞;②血小板、血栓堵塞微血管;③膨胀的心肌细胞挤压微血管;④血液粘滞性变化等 中性粒细胞引起的毛细血管栓塞可能是主要因素 内容 概述 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发生机制 主要器官的功能代谢变化 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心脏IRI(MIRI)的主要表现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再灌注性心肌顿抑 心肌代谢改变 心肌超微结构改变 心肌纤维结构破坏(出现严重收缩带、肌丝断裂、溶解)。 线粒体极度肿胀、嵴断裂、溶解,空泡形成、基质内致密物增多。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MI15-45min时 心肌细胞会出现不同程度损伤,以及再灌注后导致的细胞内外离子分布严重紊乱 心肌细胞仍具有一定生命活力,可因心肌细胞电位不稳定,或致颤阈值降低,或心肌不应期缩短,出现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其中尤以室性心律失常常见 < 15min心肌损伤不明显 > 45min心肌电活动丧失 是判断再灌注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狗MI15-45min再灌注,易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一般都不易出现心律失常 MIRI的主要表现 机制: Ca2+超载 心肌AP不均一 心肌顿抑 心肌顿抑:心肌在再灌注血流已恢复或基本恢复正常后一定时间内出现的可逆性收缩功能降低的现象。 心肌收缩力和胞内游离钙浓度及肌钙蛋白对钙的反应性有关。 MIRI的主要表现 胞内Ca2+超载 心肌顿抑 自由基 再 表 心脏缺血性损伤和再灌注性损伤的主要表现 缺血性损伤 再灌注性损伤 发病环节 心肌氧供求失衡 对再灌血流病理性反应 微小血管 早期无堵塞现象 微小血管堵塞、出现无复流 心肌功能 进行性下降 出现心肌顿抑 心律失常 多缓慢发生 较少为室颤 多突然发生 很快转化为室颤 心肌坏死 呈凝固状 出现收缩带 1.兴奋性氨基酸毒作用 :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 2.自由基的作用 3.钙超载的作用 缺血-再灌注引起脑损伤的机制 内容 概述 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发生机制 主要器官的功能代谢变化 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基础 尽快恢复血液灌流,控制灌流条件 降低缺血损伤; 低压、低流、低温、低pH、低钠、低钙 改善缺血组织代谢: 磷酸己糖、ATP、细胞色素C 清除自由基:VitE、还原型半胱氨酸 SOD等 减轻钙超载:钙拮抗剂 抗白细胞 启动内源性机制 :两种IPC 清除自由基 低分子清除剂: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甘露酶以及一些天然的抗氧化剂如VitA、VitC、 VitE、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等 酶性清除剂: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O2?– 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H2O2 教学大纲 【掌握】 1、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和发生机制 2、氧自由基、活性氧、钙超载的概念、分类和损伤机制 【熟悉】 1、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条件 2、心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表现 【了解】 1.缺血预适应的概念 2.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原因、条件和防治原则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缺血-再灌注损伤,I/R I)陆丽 Department of Pathophysiology,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 内容 概述 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发生机制 主要器官的功能代谢变化 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缺血性损伤(ischemic injury):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组织供血量绝对性或相对性减少而出现的一种细胞损伤的现象。 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c-reperfusion injury, I/R I):在缺血基础上恢复血流后组织损伤反而加重,甚至发生不可逆性损伤的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