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退耕还林背景与研究现状
中国退耕还林背景与研究现状
摘要:对中国退耕还林工程的背景、效益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模式研究以及香港退耕还林情况予以介绍,并就中国退耕还林工程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综合评述。
关键词:退耕还林;背景;研究现状;评述
中图分类号:S725.7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0.04.015
Background and Research Status of the Conversion of Farmland to Forests Programme in China
DA Zhi-xiang, YANG Ying, FANG Tian-zong
(Tianjin Water Authority,Tianjin 300074, China)
Abstract:Reviewed the background and research situations on the conversion of farmland to forest programme at home, summari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earch, offer references and learning for our workers and researchers.
Key words: conversion of farmland to forests; background; research situations; review
1中国退耕还林的背景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1978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1978―2004年,国民生产总产值平均增长8%~9.8%,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7位,生产的粮食保证了13亿人的吃饭问题,使人们安居乐业[1]。与此同时,全国森林数量和质量不断下降,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加剧,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环境恶化,1998年爆发的特大洪灾和2000―2002年的特大沙尘风暴,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活生产和生命财产安全。在上述情况下,中国政府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把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作为根本和切入点,在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又将退耕还林列入西部大开发国家首批投入项目。
退耕还林工程1999年先在四川、陕西、甘肃3省开展试点示范工作,2000年试点范围扩大到云南、贵州、重庆、湖北、山西、河南、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6年6月,湖南、河北、吉林、黑龙江也纳入试点范围,2001年又将广西、辽宁、江西3个省、自治区纳入退耕还林工程的试点范围。至此,退耕还林工程试点范围涉及中西部地区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24个县[2]。中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总体目标是:用大约50年左右时间,动员和组织全国人民、依靠科学技术、加强对现有天然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大力开展植树种草,退耕还林,治理土壤侵蚀,防治荒漠化,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加强综合治理力度,完成一批对改善全国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的重点林业生态工程,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3]。
2中国退耕还林研究现状
2.1退耕还林效益
退耕还林是治理水土流失的生物措施,其目的是为了取得生态效益。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研究在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战略目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据测定,每年流入长江、黄河的泥沙达20多亿t,其中有2/3来自坡耕地[4]。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推动了毁林开垦向退耕还林的历史性转变,有效遏制了中国生态恶化的趋势,改善了生态环境,为人们的生活环境构筑了生态安全体系。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不但使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增加了林草植被覆盖率,维护了生物多样性,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质,延缓和消弱了土地沙化和盐碱化过程,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自然灾害[5-15],有效截留了大气中的CO2[16],也为野生动物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条件,在一些退耕林区重新出现了白鹭、猴、豹、黑熊、野猪、豪猪等野生动物种群[4,17,18]。
中国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十多年来,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3个多百分点,风沙危害、水土流失减轻。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99―2007年,抽样监测的退耕还林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约2倍,一二三产业结构由33∶36∶31调整为21∶48∶31,县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了3倍。截至2008年底,退耕农户平均获得补助5 113元,占同期人均纯收入的10%左右,退耕还林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 716元提高到3 249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6.2%。退耕还林区农村生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