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鹳生态生物学研究与保护.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黑鹳生态生物学研究与保护

黑鹳生态生物学研究与保护   摘要:黑鹳(Ciconia nigra)是列入国际濒危物种保护公约“红皮书”中的保护鸟类之一,具有较高的观赏和展览价值。近年来由于生存条件变化以及环境污染等原因,使其自然种群数量稀少,濒于灭绝。依据近年来对黑鹳的生态学、生物学特性野外实地观察研究的成果,并结合相关文献,对其分布、习性、栖息地、食性、繁殖、发育等方面进行了概述,并对其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关建议,旨在唤醒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关键词:黑鹳(Ciconia nigra);繁殖生物学;研究进展;存在问题;保护   中图分类号:Q9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3-3086-03   黑鹳(Ciconia nigra)属鹳形目(Ciconiiformes)鹳科(Ciconiidae)鹳属(Ciconia)[1],为中型鹳。上体、翅、尾及胸上部呈黑色,在不同角度的光线下,可泛出紫铜和蓝绿色光辉,尤以头、颈部的黑???毛表现更为明显[2]。目前国内外对黑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繁殖生态、人工饲养、食性分析、迁徙行为及越冬生态学等方面。这些研究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黑鹳野外行为生态学的认识和理解。黑鹳作为珍稀鸟类,对其生态学、生物学特性等进行研究,对保护、拯救这一稀世珍宝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依据近年来对黑鹳的生态学、生物学特性野外实地观察研究的成果并结合相关文献,对其分布、习性、栖息地、食性、繁殖、发育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其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关建议,旨在唤醒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1 种群分布   黑鹳为单型种,无亚种分化,分布广泛,在欧亚大陆和非洲均有分布。欧洲很多地区是黑鹳的繁殖地,其中在波兰、奥地利、匈牙利等都统计到了一定规模的繁殖种群(共计约600个繁殖对)。亚洲除中国外,在土耳其、印度、原苏联等地也有分布。黑鹳在朝鲜半岛及阿塞拜疆和远东地区是繁殖鸟,在日本是偶见鸟类。非洲繁殖种群集中在南非的德兰士瓦省。在中国除青藏高原以外,其分布几乎遍及全国各地。越冬时它们主要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繁殖时则多在东北、新疆及甘肃北部[2]。   尽管黑鹳分布广泛,但数量却极其稀少。从全国范围看,调查清楚的黑鹳种群大约只有1 000个左右[2]。近年来其种群数量正在急剧下降。朝鲜、德国、法国、希腊等国家已很难见到,瑞典、丹麦、比利时、荷兰、芬兰等国家也已经绝迹[3]。在中国,1999年6月报道仅存2 000只左右,2006年6月下降到700~1 000只[4]。即便在中国最大的水禽越冬地鄱阳湖,每年也仅能见到几十只,而在它的主要繁殖地山西,每50~100 km2才有1对[5]。黑鹳已被列入1998年版《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   2 食性   黑鹳的捕食范围狭窄,按其嗜食与厌食的程度可将其食物划分为基本食物、次要食物、偶吃食物和被迫食物。黑鹳食谱中的基本食物是鱼类,占81.81%,以条鳅为主;其次为泥鳅,有鳞鱼类较少。次要食物为蛙类,占13.64%,但成鸟很少捕食,多为幼体和亚成体。偶吃食物在呕吐和剖检出的食物中很少出现。被迫食物是指由于缺少基本食物而被迫取食的食物,主要包括昆虫、藻类、草子等,很可能是野外条件下误食入的[6]。   3 行为   3.1 觅食   黑鹳对觅食生境要求严格,觅食水域需水质清澈见底,水深不超过40 cm且食物丰盛、冬季不结冰。觅食时,它们往往按照一些较为固定的路线活动,范围可以达到数公里远。黑鹳觅食时先在高空盘旋侦察,待确定取食地点便降落水边。发现目标不先直接捕抓,而是走走停停,潜行至猎物附近再对准目标,用长嘴猛插下去将其捕食。这种觅食习性决定了黑鹳只能大量取食那些游速缓慢、警觉性不高的鱼类。   3.2 群聚   在冬季寒冷的季节,黑鹳不再分巢而居,而是群聚到一起栖息越冬。在山西灵丘黑鹳自然保护区观察到一处石崖洞穴中最多有32只黑鹳在群聚越冬。早晨6:00出巢外出觅食,其中体健、飞行能力强的成鹳远行向周边地区觅食,而体弱的老成鹳和年幼鹳则在本区域内觅食,到了傍晚集体归巢群聚夜栖。从出巢和归巢方向来看,黑鹳早晨飞出和傍晚飞回的方向较为规律,早晨均从栖息地向西北和东北方向飞去,傍晚原方向返回[7]。   4 栖息地   鸟类对栖息地的选择是多层次的各种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生存条件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该物种的数量分布[8]。刘焕金等[9]综合分析山西省黑鹳十大繁殖区的自然环境特征,认为陡峭的山体、清浅的水域、较少的人为干扰是黑鹳营巢、觅食和繁殖顺利进行的最基本条件。黑鹳是典型的湿地鸟类。其栖息环境分繁殖期栖息环境和非繁殖期栖息环境两种类型。在繁殖期栖息地的选择上各地略有不同。在非洲南部繁殖的黑鹳,均在山地的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