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渗性药物导致静脉炎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高渗性药物导致静脉炎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摘要:静脉炎是临床使用高渗性药物常见的并发症,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及医疗费用,延长住院时间,同时也是医患纠纷的常见原因。现通过输液前对药物及患者血管的评估、穿刺部位的热敷、外涂山莨菪碱、选择合适的穿刺工具和输液中的一些护理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关键词:高渗性药物;静脉炎;影响因素;防范措施
静脉炎是输液反应的一种,是指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表现,有时伴有发热、畏寒等症状。它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也是使治疗不能连续进行的原因之一,严重者可引发败血症而危及生命[1]。高渗性药物的应用是导致静脉炎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将临床常见高渗性及其引起静脉炎的影响因素和防治措施综述如下。
1临床常用高渗药物分类
①脱水药:20%甘露醇、甘油果糖注射液;②电解质:10%氯化钠、10%葡萄糖酸钙、5%氯化钙、25%硫酸镁、10%氯化钾;③高渗糖:10%葡萄糖、50%葡萄糖、脂肪乳、氨基酸、葡萄糖注射液(卡文1440mL);④血容量扩容剂: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⑤血液制品:人血白蛋白注射液;⑥造影剂:泛影葡胺 [2]。
2高渗性药物导致静脉炎的机制
宁宁等研究[3]指出,渗透压是一个独立于输液总量和输液速度,导致静脉炎的重要因素。高渗透压溶液的输入人体引起血浆渗透压升高,致使组织渗透压升高、血管内皮细胞脱水,使得局部血小板聚集,并释放前列腺素E1和E2,静脉壁通透性增强,静脉内膜层出现白细胞浸润的炎症改变,同时释放组胺,使静脉收缩变硬[4]。
3高渗性药物导致静脉炎的影响因素
3.1药物的渗透压血液渗透压为285 mOsm/L,高渗溶液进入血管可吸取细胞内的水分、造成血管内膜脱水、内膜暴露于刺激溶液而受损。彭南海[5]等的研究证明:渗透压越高,静脉所受刺激越大。目前被广泛接受的观点认为,周围静脉营养的最高渗透浓度不得高于800~900mOsm/L。
3.2穿刺的部位及血管的管径血管细、下肢静脉、活动量少的肢体[6],血流速度慢,动流的血液不能满足药物稀释的要求,慢慢地该溶液会带走细胞内的水分,细胞因缺水而降低防御能力,导致静脉炎、渗漏、血栓形成。
3.3输液的速度和连续输液的时间液体短时间内快速大量进入血管,药液不能被血液充分稀释,直接作用于血管壁,增加了药液与血管壁的接触时间,加重了血管内膜的损伤;大量药液的输注,使血管壁侧压力增加,血管静脉压力升高,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加重了炎性因子对周围组织的损伤。造成短期大量快速给药,有研究显示反复静脉输注20%甘露醇注射液,2d内静脉炎发生率为45.69%,2d后静脉炎发生率达l00%[7]。输入的时间越长,发生静脉炎的可能性越大。
3.4同一部位穿刺的频率同一部位反复穿刺输液,静脉炎的发生率会明显增加。韩雪玲等[8]的研究指出,甘露醇对局部的损伤作用,与连续使用同一局部静脉血管次数有关。提示应尽量减少同一部位的穿刺频率。
3.5输入药液的温度液体温度过低,局部血管易产生痉挛,使血流速度减慢,药物与血管壁的接触时间延长,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会引起局部炎症介质释放;血管壁本身的供血减少,血管内皮细胞处于相对缺血缺氧的状态。血管通透性增加,使静脉炎发生的危险增加[9]。
4高渗性药物导致静脉炎的防范措施
4.1输液前的评估
4.1.1药物的性质INS(美国静脉输液协会)在1998年作出如下药物需要中心静脉输注的建议[10]:pH值低于4.5或高于9.0、持续性的输注发泡性药物、药物渗透压高于450 mOsn/L。而调查发现需输注高渗性药物的住院患者中,使用中心静脉途径的只占32.5%,使用外周静脉途径的占67.5%;外周静脉输液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7.1%,中心静脉输液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6%。高渗性药物经中心静脉输液可显著减少输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和重复静脉穿刺的次数,最大限度提高患者治疗的安全和舒适[11]。
4.1.2血管的选择使用高渗性药物时应选择粗直、弹性好、局部皮肤完整、健侧肢体的静脉,避开关节及静脉瓣;避免在同一肢体、同一部位、同一静脉长时间进行输液;患有皮肤病及感染处的静脉禁忌穿刺置管;对创伤性抢救患者须特别注意要避开在受伤的肢体上进行输液[2]。
4.2穿刺前的准备
4.2.1湿热敷热毛巾敷于穿刺部位上方近心端2~20 cm,水温50℃,20 min/次,2次/d。热疗可改善血液循环,加快静脉回流,增强新陈代谢和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减轻静脉刺激症状及血管壁的损伤,提高患者局部的抗炎能力[12]。
4.2.2山莨菪碱涂抹在穿刺前5min用2%山莨菪碱涂抹在穿刺点及穿刺点近心??皮肤,可扩张局部血管,使高渗性液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