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以鲁甸地震与彝良地震为例分析云南昭通地质构造与地震灾害特点
以鲁甸地震与彝良地震为例分析云南昭通地质构造与地震灾害特点
摘要:通过区域活动构造及动力学背景、新构造运动特征和地震活动等资料分析了昭通地区的地震构造背景:以2014年鲁甸MS6.5和2012年彝良MS5.7、5.6地震为例,在分析其地震灾害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条件、房屋结构,特别是简易结构房屋特点等因索厘定该地区发生中强地震可能面临的灾害,如地震地质灾害、房屋建筑破坏和人员伤亡等:并着重讨论了活动构造的性质及运动方式等与震害特别是地震地质灾害的关系。最后,从房屋建筑选址及质量、地质灾害防范、公共安全和宣传教育等方面,对昭通地区的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地质构造;地震灾害;中强地震;昭通;鲁甸地震;彝良地震
中图分类号: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66(2016)02-0270-08
0 引言
2000年以来,云南???通地区中强地震明显增多,共计发生10次5.0~6.5级破坏性地震,其中2014年鲁甸Ms6.5地震(下文简称鲁甸地震)和2012年彝良Ms5.7、5.6地震(下文简称彝良地震)是该区近年来发生的最大的两次地震。鲁甸地震属主余震型地震,震源深度12km,极震区烈度为Ⅸ度,Ⅵ度以上面积约10350km2;地震共造成617人死亡,112人失踪,3143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约235亿元。彝良地震属双震型地震,震源深度分别为14km和10km,极震区烈度Ⅷ度,Ⅵ度以上面积约3690km2:地震共造成81人死亡,83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约43亿元。
根据云南地区M≥6.7地震10年尺度活跃一平静的分期特征,缅甸孟帕亚MS7.2地震标志着云南地区已进入新一轮强震活跃期(皇甫岗等,2014):另据闻学泽等(2013)研究认为,鲁甸-昭通断裂存在中长期强震、大地震危险背景,且鲁甸至彝良段存在最大强度MW7.4的潜在地震风险。
鉴于此,笔者认为,对时常遭受地震灾害破坏并处于中强地震增强趋势之下的昭通地区而言,分析其所处的地质构造环境,并通过典型历史中强地震灾害特点及震害原因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厘定整个区域可能面临的地震破坏情况。这不仅对于认识该地区中强地震的发震构造条件有帮助,而且对于指导该地的应急救援、灾后重建、防灾减灾和地震破坏研究等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其他山地地区的相关地震工作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区域地震构造背景
1.1 区域活动构造及动力学背景
青藏高原东南缘是中国大陆晚第四纪构造变形和强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特别是巴颜喀拉、川滇和华南等板块的交界部位(王虎等,2014),而昭通地区所处的大凉山次级块体正好就处在三大板块的接合部位。由于印度板块N偏E向推挤和青藏高原SSE侧向挤出的叠加作用(向宏发等,2000),而且该区构造动力源来自巴颜喀拉和川滇菱形块体分别向E和SSE的挤出和运动,使得大凉山次级块体形成向SE运动之势并与华南地块发生挤压作用(图1a)。由此可见,大凉山次级块体处于重要的构造变形部位,该次级块体吸收了来自巴颜喀拉和川滇菱形块体的挤压作用,属于Ⅰ级活动块体边界构造带的该次级块体边界断裂则表现出以挤压作用为主的活动特征,块体内部以变形为主要特征。
新生代以来大凉山次级块体的构造活动与变形作用一方面表现为断裂构造的走滑一逆冲运动,另一方面还表现为轴向近SN向的褶皱缩短(陈长云,何宏林,2008)。其北边界的龙门山断裂带SV~-段以逆冲挤压运动为主要特征,其右旋走滑速率和逆冲速率大致为1.1mm/a和1.5~2mm/a;西边界安宁河一则木河断裂带以左旋走滑及挤压运动和左旋走滑及拉张运动为主要特征,新生代以来滑动速率为4~7mm/a,前者最大左旋走滑速率(晚全新世)约为6.2mm/a,最大挤压速率约为1.4mm/a,后者左旋走滑速率均为(64±0.6)mm/a(闻学泽等,2013;何宏林等,2008;程佳等,2014:徐锡伟等,2014a);东边界马边-盐津断裂带表现为左旋走滑一挤压逆冲的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其左旋走滑速率为3mm/a左右(程佳等,2014:张世民等,2005);南边界的昭通、莲峰断裂带以挤压逆冲或者右旋走滑兼逆冲为主,其西南段垂直于断裂带走向的地壳挤压缩短率为4~6mm/a,右旋剪切应变速率为2~3mm/a,北东段挤压缩短率为2~3mm/a,右旋剪切应变速率0~1mm/a(闻学泽等,2013;何宏林等,2008;程佳等,2014)。
在挤压和NNW向左旋走滑作用力下,大凉山次级块体内部的大凉山、峨边-烟峰等主要活动断裂及其他次级断裂的运动方式以NNW向左旋走滑为主,其中大凉山断裂的左旋走滑速率为(3.3±0.7)mm/a。这些左旋运动在断裂南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