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五年总结与防控技术研究.docVIP

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五年总结与防控技术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五年总结与防控技术研究

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五年总结与防控技术研究   1发生情况   1.1产量损失大   据统计,2012~2016年因小麦赤霉病损失产量较大,5年来全区实际损失+挽回损失计3587.71万公斤。在全力防控情况下,仍实际损产993.4万公斤,其中2012、2013、2014、201 5、2016年实际损产分别是890.64、0.01、10.86、80.30、11.62万公斤,尤以2012年损产最多,占5年的89.66%。   1.2病害发生重   病害发生重表现在自然发病重和经防治后。5年来本区小麦赤霉病发生面积比较大,除2013年外,年年超过小麦面积的95%。自然发病情况较重,每年自然发病病穗率均超过14%,即便是最轻发生的2013年,自然发病病穗率仍达22%,大发生的2012年为35.00%,2016年最高达39.47%;2014、2015年自然发病病穗率分别是14.11%、23.7%。在大力防控情况下,最终病穗率依次是25.69%、0.34%、3.37%、6.61%和1.51%。   2发生特点   2.1病情显症期   5年来,赤霉病病穗初始显症时间在4月中旬末至5月上旬,以大发生的2012年为最早,为4月18日,2015年最迟为5月7日,其余年份在4月下旬;显症高峰在5月中旬至下旬初,以大发生的2012年高峰期来得最早,为5月13~20日,2016年最迟(5月18~25日);病情稳定期在5月中旬末至下旬,以大发生的2012年最早,为5月15~17日,轻发生的2013年最迟,为5月24~27日。生育期早的初始显症时间和显症高峰比生育期晚的来得早,如:2014年调查生育期早的显症时间比生育期晚的早5天左右。   2.2区域发病程度差异   通南地区重于里下河地区。如:2012年通南地区平均病穗率31.37%,里下河平均病穗率l 5.9%;2014年通南地区平均病穗率3.47%、病指1.36,里下河平均病穗率2.03%、病指0.95%。2013、2015和2016年据踏田目测通南地区均重于里下河。丰产方、种田大户和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区防效好于大面积防治。2014年丰产方、种田大户和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区病穗率平均1%左右,而大面积病穗率平均8%,高出7个百分点;2015年丰产方、种田大户和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区平均病穗率2.5%左右,而大面积病穗率平均10.5%左右,高出8个百分点,重病田病穗率高达20%;2016年丰产方、种田大户和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区病穗率平均1.15%左右,而大面积病穗率平均6.43%左右,高出5.28个百分点。重发年2012和轻发年2013年均如此。   2.5品种发病程度差异   5年发病情况比较,宁麦系列品种发病相对较轻。在大发生的2012年宁麦系列的病穗率为2.17%,病指0.99%,是扬麦系列的l/3不到;轻发生的2013年为0.11%和0.04%,扬麦16高达0.93%和0.25%,其余品?N均比它高;其次镇麦系列;最重的是扬麦系列,其中2015年病穗率和病指高达16.79%和7.55%,是镇麦和宁麦的2倍多和4倍多。   2.4不同生育期发病程度差异   5年调查,生育期早病穗率低,生育期晚病穗率高;但病穗严重度相反,即生育期早病穗严重度高,生育期晚病穗严重度低。   3原因分析   3.1秸秆等植物残体田间存量大,菌源充足   赤霉病菌广泛存在于土壤中,既能侵害活的麦穗,也能利用土壤中的植物残体生长繁殖,稻麦连作区以稻桩上潜藏的病菌数量较多。近年来,耕作栽培措施调整,免耕面积大,秸秆还田量大,特别是田间稻桩田间存量大,得不到掩埋或清理,给赤霉病病菌提供了滋生的条件,病菌在土壤中得到积累。   3.2气候变暖,温湿度适合病菌发生发育   小麦赤霉病是典型气候型病害,气候变暖,温湿度变得适合病菌的发生发育。根据资料,赤霉病发育起点温度为15℃,病菌菌丝体发育、分生饱子产生萌发形成、子囊饱子产生萌发形成、子囊壳产生的适宜温度均在22~28℃。从4月15日到5月20日大发生的2012年平均温度最高19.3℃,其中平均温度22~28℃也多达16天。5年平均湿度超过70%的年份有4年,唯轻发生的2013年平均湿度最低,小于70%,为65%。易感病生育期(抽穗扬花期)与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相吻合机率高,赤霉病病菌侵染和扩展流行风险加大。   3.3多数小麦品种不高抗   该区近年种植的小麦品种主要有:扬麦13、16、23,宁麦13、16、19,镇麦8、9,扬辐麦4号,扬富麦101。这些品种均不高抗赤霉病。   3.4病菌对多茵灵的抗性逐年提高   若干年来,本地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控药剂主要用多菌灵或其复配剂,年年的单一用药,使赤霉病病菌对多菌灵产生了较强抗性。据浙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