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术和中鼻道开窗术治疗非侵袭型真菌性上颌窦炎效果评价.docVIP

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术和中鼻道开窗术治疗非侵袭型真菌性上颌窦炎效果评价.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术和中鼻道开窗术治疗非侵袭型真菌性上颌窦炎效果评价

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术和中鼻道开窗术治疗非侵袭型真菌性上颌窦炎效果评价   [摘要] 目的 评价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术与中鼻道开窗术治疗非侵袭型真菌性上颌窦炎的疗效。 方法 选择本科2007年1月~2011年12月被诊断为非侵袭型真菌性上颌窦炎51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A组26例采用鼻内镜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术式;B组25例采用鼻内镜中鼻道开窗术式。 结果 术后随防1年评定疗效,A组治愈25例,复发1例,治愈率为96.2%;B组治愈23例,复发2例,治愈率为92.0%。 结论 鼻内镜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术与中鼻道开窗术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的主要手段,疗效肯定、创伤小、术后复发率低;而且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术式比单纯中鼻道开窗术式疗效更佳。   [关键词] 鼻内镜;中、下鼻道;联合开窗;非侵袭型真菌性上颌窦炎   [中图分类号] R765.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5(c)-0167-02   真菌性上颌窦炎经典的治疗方法为上颌窦根治术,但损伤大、患者痛苦,近年趋于淘汰。随着鼻内镜的广泛应用,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的日趋成熟,提高了该病的治愈率,反应也较轻[1]。本科2007年1月~2011年12月被诊断为非侵袭型真菌性上颌窦炎51例患者,采用鼻内镜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术与中鼻道开窗术治疗非侵袭型真菌性上颌窦炎,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科2007年1月~2011年12月被诊断为非侵袭型真菌性上颌窦炎51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27例;年龄25~61岁,平均48岁;病程6个月~5年,平均2年6个月。51例患者中一侧发病39例,多窦腔病变(上颌窦+蝶窦或筛窦)12例。临床主要症状:主诉为鼻塞19例,鼻腔臭味11例,脓涕、涕血10例,头昏、头痛8例,面部肿痛2例,患侧牙痛1例。本组病例常规行鼻窦CT扫描:窦腔可见高密度钙化斑或点,部分病例可显示密度不均匀的不透光影,可有窦壁膨隆或吸收,可有或无骨质破坏。术前均行心肺功能、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及凝血功能检查,排外手术禁忌证。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A组26例采用鼻内镜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术式;B组25例采用鼻内镜中鼻道开窗术式。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A组和B组患者可选择气管插管全麻或局麻。取仰卧位,在鼻内镜引导下,先切除钩突,咬除筛泡,在钩突尾端找到上颌窦自然口,扩大上颌窦自然口一般约1 cm×1 cm大小。从扩大上颌窦口大多可窥见团块状黑褐色物,并可顺利清除大部分病变组织。但在上颌窦内下角残留的病变难以窥见或清除,往往需要作下鼻道开窗清除上颌窦内下角病变组织。A组病例完成中鼻道开窗后,再在下鼻道外侧壁距下鼻甲前端约1 cm的位置,切开黏膜,上、下分离后暴露骨壁,骨壁薄者用黏膜刀切开骨质,厚者可用骨凿凿开或电钻磨开,骨孔大小扩大至可窥见整个上颌窦腔,从开窗口内彻底清除上颌窦内下角的病变组织。清除窦内病变组织后,妥善止血,由弯管内注入0.9%氯化钠溶液反复冲洗窦腔。上颌窦腔用凡士林纱条填塞,中、下鼻道用膨胀海绵或止血气囊填塞止血。   术后2 d内取出窦腔鼻腔填塞物,常规静脉应用抗生素5~7 d,根据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确诊真菌性上颌窦炎后用0.9%氯化钠溶液+氟康唑注射液冲洗上颌窦腔,1~2次/d,疗程10~30 d。同时应用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辅舒良或雷诺考特喷鼻1~2个月,以防术腔鼻腔粘连。   1.3 疗效评定   根据患者自觉症状改善程度与鼻内镜鼻腔鼻窦检查所见,参照1997年海口标准分级评定。治愈:术腔上皮化,窦口开放良好,无脓性分泌物及真菌团块;好转:术腔上皮化,窦口开放,有脓性分泌物但无真菌团块;无效:术腔没有上皮化,窦口开放不良或闭塞,有脓性分泌物及真菌团块[2]。   2 结果   术后随防1年进行疗效评定,A组治愈25例,复发1例,治愈率为96.2%;B组治愈23例,复发2例,治愈率为92.0%。   3 讨论   真菌性上颌窦炎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特异性鼻窦炎症。传统观点认为,主要发生在长期使用抗性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放射治疗后和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患者。近10年发现,真菌性鼻窦炎亦发生在没有上述基础疾病的个体。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环境污染,提高了真菌性鼻窦炎的发病率。较常见的致病真菌是曲菌,其他有毛霉菌、念珠菌、鼻孢子菌病。真菌多属条件致病菌,只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或某一部位抵御侵袭能力降低时致病。真菌感染与职业有关,较多见于鸟鸽饲养员、粮仓管理员、农民、酿造业工人。真菌性鼻窦炎分为:(1)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2)非侵袭性真菌性鼻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