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6年贵池区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和原因分析
2016年贵池区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和原因分析
摘 要:该文简述了小麦赤霉病2016年在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的发生概况及特点,初步分析了造成该病在贵池区重发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防治措施,主要包括:选用抗病品种,适时早播、生态控病、选用对路药剂,见花打药,2次防治,以期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原因分析;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2-0078-02
池州市贵池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气象条件有利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为害,处于冬小麦赤霉病极重病气候区[1]。小麦常年在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播种,翌年4月上中旬抽穗扬花,扬花期常与4月份春雨期相遇,赤霉病在该区流行频率高,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2-4]。2016年,受超强厄尔尼诺影响,小麦从抽穗至灌浆期长时间遭遇连阴雨天气,造成小麦赤霉病偏重流行,其中迟熟小麦大流行。笔者依据当年贵池区小麦赤霉病发生为害情况,分析了流行原因,提出对策,以期为今后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1 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
1.1 发生范围广,为害程度重 据5月中旬小麦蜡熟期对全区麦田调查,全区共0.8万hm2小麦,全部发生赤霉病,病穗率一般为15.3%~61.5%,平均病穗率35.7%;病指7.3~32.4,平均病指19.6。其中病穗率≤20%的偏轻发生田块,面积为0.07万hm2,占植麦面积的8.3%;病穗率在21%~30%的中等发生田块,面积为0.17万hm2,占植麦面积的20.8%;病穗率在31%~40%的偏重发生田块,面积为0.41万hm2,占植麦面积的51.25%;病穗率≥40%的重发田块,面积为0.15万hm2,占植麦面积的18.75%。
1.2 田间显症早,后期病情上升迅速 近年来贵池区小麦扬花前田间均零星查见穗腐、秆腐。2016年赤霉病病穗于3月28日初见,为近5a赤霉病最早显症年份(病穗始见期:2012年为4月24日,2013年为4月8日,2014年4月6日,2015年为3月30)。4月中旬小麦进入灌浆期,田间普遍发病,发病田块占植麦面积80%以上,平均病穗率13.2%,但发病程度较低,以1级为主。4月25日后病情迅速上升,5月上旬中期进入显症高峰期,病田率100%,平均病穗率29.6%,病指15.4,尤其迟熟小麦病穗率高达49.2%,发病程度显著加重,以3~4级为主。
1.3 所有小麦品种均发病,品种间发病程度差异明显 贵池区主要种植的小麦品种有扬麦13、扬麦17、镇麦8号、苏麦188、浩麦1号等。调查发现所有小麦品种都有发病,但品种间病情差异显著,其中以镇麦8号发病最重,病穗率一般为32.5%~65.8%,平均46.5%,浩麦1号发病偏轻,病穗率一般为9.3%~34.2%,平均28.4%。
1.4 播期不同发病程度差异大,迟播小麦发病重 5月上、中旬全区小麦赤霉病普查,不同播期小麦赤霉病病情差异明显,迟播小麦发病最重,达到5级,而早播、适播小麦发病程度一般为3~4级,如扬麦17,早播、适播、迟播麦田,乳熟期平均病穗率分别是24.9%、28.6%、41.7%,病指分别是8.7、12.6、18.3;蜡熟期平均病穗率分别是27.5%、32.8%、54.8%,病指分别是12.7、17.5和27.3。
1.5 区域间发病程度差异大,山区麦田发病重 据对全区小麦赤霉病调查分析,梅街、梅村等山区镇街发生程度明显重于秋江、殷汇等沿江圩镇街。山区一般品种病穗率为36.5%~68.4%,高感品种超过90%,沿江圩区一般品种病穗率为15.3%~46.2%,高感品种在70%左右。
1.6 田间自然发病程度高,适期2次防治控病效果显著 2016年,全区小麦赤霉病自然病穗率一般为78.2%~96.5%,平均91.4%,几近绝收。贵池区植保站根据菌源、品种及气候条件及时作出小麦赤霉病大流行预报,区农委广泛宣传、全面发动,极大提高了小麦种植户的防治意识,基本做到了见花打药,2次防治,累计防治面积1.3万hm2次,其中防治2次的田块占85.0%,有效控制了赤霉病的危害,共挽回粮食损失9 000余t。调查表明,适期内不同防治次数麦田小麦赤霉病病情差异显著,防治2次一般田块病穗率为18.5%~38.4%,平均病穗率34.5%;防治1次一般田块病穗率为31.2%~56.5%,平均病穗率42.1%。防治2次比防治1次的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明显偏轻,显著低于田间自然病穗率(91.4%),控病效果明显。
2 主要原因分析
2.1 气候条件极为有利 小麦赤霉病属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其发生和流行与气象因素密切相关。2016年贵池区中迟熟小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50.5学制下美发和形象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doc
- 20%氟虫双酰胺和92%杀虫单复配制剂防治稻纵卷叶螟效果研究.doc
- 20%氟虫双酰胺水分散粒剂和30%毒死蜱复配制剂防治稻纵卷叶螟效果研究.doc
- 2000―2014年陇西县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研究.doc
- 2001~2010年广西妇女保健和健康状况分析.doc
- 20012009年柳州市孕产妇和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分析.doc
- 20012010年小提琴类图书出版统计和分析.doc
- 20032005年局级分注示范区分注措施分析和展望.doc
- 20032012年高校图书馆工作载文分析和评价.doc
- 2003年以来关于抗战时期邓小平思想和实践研究述评.doc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