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和曹植后期诗歌共性探究.docVIP

古诗十九首和曹植后期诗歌共性探究.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诗十九首和曹植后期诗歌共性探究

古诗十九首和曹植后期诗歌共性探究   本篇将“古诗十九首”与曹植后期诗歌加以关照,探究二者在抒情主体、主题精神、抒情风格诸多方面的趋同一致性。由笔者的论述看来,至少“古诗十九首”的创作年代离曹植的时代很近。   一.共性的抒情主体   曹植前期诗歌主要表现他的理想与壮志,富于乐观、浪漫情怀,少有反映社会现实的笔力。如《白马篇》,寄托了诗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憧憬。而后期,曹植对那个极其动荡分裂的社会有了更为深入的体察,直接的原因是个人遭遇的不幸,诗人的目光更多地注视到现实人生的生存状态。有表现游子征夫的漂泊无定、千里流徙:“转蓬离本根,飘摇随长风。……类此游客子,捐躯远从戎……”(《杂诗?其二》),“吁嗟此转蓬,居世何独然!长去本根逝,宿夜无休闲”(《吁嗟篇》);有叙说弃妇怨女的无辜哀愁、凄婉情怀,《浮萍篇》、《美女篇》、《七哀诗》、《种葛篇》、《杂诗》(其三、其四)等,无不如此;有抒写对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和朋友阔绝的离恨,如《野田黄雀行》、《离友诗》(三首)即如此;有表达对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思索与感叹:“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赠徐干》),“俯仰岁将暮,荣曜难久持”(《杂诗?其四》),“日月不恒处,人生忽若寓”(《浮萍篇》),“人居一世间,忽若风吹尘”(《薤露行》)等。以上几个方面是曹植后期诗歌表现的主要内容。   我们再来看《古诗十九首》。对于“十九首”的内容,清代沈德潜明确指出:“古诗十九首……,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的确如此,“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这些吟唱与曹植后期诗歌的内容如出一辙。   不仅如此,我们也可以看到,无论是《古诗十九首》,还是曹植后期诗歌,在他们展示的一幅幅真实人生的画卷之中,站立的是两类相同的抒情的主体,即士人游子和思妇怨女。在这些游子思妇的万般情怀中,有一种共同的意绪,即人生的失意。相似的生存状态,使这些士人游子和思妇怨女生发出共同的悲叹,所谓“同是天涯沦落人”。其实,士人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怨女的离恨闺愁,在一个混乱动荡的时代,是具有共同精神质素的悲哀心态。曹植在他后期的诗作中写游子思妇,更多的是托寓一己之身世,表白自我之心迹,读“十九首”,我们似乎也能感受到曹植那种失意和无奈的情感流溢在那些诗篇的字里行间。   内容上的一致也许是表层的,其实,在诗歌的主题精神和艺术风格上,《古诗十九首》与曹植后期诗歌也十分契合。   二.共性的主题精神   《古诗十九首》和曹植后期诗歌的主题精神是悲剧性的,二者的悲剧性都源于对生命意识的自觉地感悟和体认上。   悲剧性是文学作品诗性的一种表现。“当我们说某位作家的创作具有‘诗性’的时候,是指其作品如实地呈现了人的生存状态,并在其中追问着生命的意义。”(评论家李扬)“十九首”和曹植后期诗歌,从内容看,都展示了游子思妇失意的人生状态,这在前文已经论及。其实,士人游子之歌,思妇怨女之词,在“十九首”和曹植之前早已有之,《诗经》和汉乐府中,我们即能找到众多同类题材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也有表现游子思妇的失意和悲伤。但是,之前的这些作品表达的失意和悲伤,或者说展示的对生命的感觉和体认,是直觉的、原生态式的,如《王风?君子于役》,思妇触景生情,黄昏十分,看到牛羊等禽畜都按时归来,而自己的丈夫却不能回家,自然生发出无尽的相思和悲哀。这里表达的是最朴实的生之忧苦,甚至是人之本能的感觉。这种朴实的生之忧苦也是诗性的,它同样渗透了生命的意义。但是,这里还没有对于生命意义的曲折而理性的追问,是直觉的而不是自觉的生命意识。   “十九首”和曹植后期诗歌都表达了人生的失意和悲哀,更是都在这种失意和悲哀中理性地追问着生之意义,体现出自觉的生命意识。人们的目光从停留于外在的社会世俗到关注内在的自我生命存在,应该说这一转关大致从建安开始,“十九首”和曹植后期诗歌的生命意识的自觉性都体现了这样一个时代的特点。   “十九首”和曹植后期诗歌的这种自觉的而充满悲剧色彩的生命意识,首先表现在抒情主体对于自我生命渴求的体认和尊重上,而这些渴求又常常得不到实现和满足。士人游子渴求建功立业、实现自我,渴求骨肉相亲,渴求友谊常在,渴求生命永恒;思妇怨女渴求长相厮守的爱恋,渴求家庭的欢乐,渴求青春永驻,而这一切在一个动荡混乱的时代是多么的不易,甚至成了奢望和空想,深深的失落无情地击打着他(她)们丰富而敏感的心灵,使他(她)们陷于无尽的孤寂与痛楚。“十九首”和曹植后期诗歌的这种生命意识最为深邃与崇高的,是抒情的主体在这种孤寂与痛楚中,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