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山药和茯苓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机制
山药和茯苓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机制
【摘要】目的 探讨山药与茯苓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机制。方法 应用山药与茯苓配伍,治疗脾肾两虚、消渴等症状的患者。结果 脾肾两虚型患者经过治疗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具有健脾益肾以及化湿祛瘀等作用,因而能够显著地改善患者肾衰竭的症状,从而降低患者的血肌酐及尿素氮,并且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消渴型患者经过治疗后病情得到明显好转,临床症状明显消失。结论 山药与茯苓配伍补泻结合具有较为广泛的适宜病症,对于临床与保健养生具有较大研究价值。将山药与茯苓合用,其中茯苓能够渗湿降浊,且不敛邪;山药能够补脾养阴,且不伤阴。两者药物的合用补渗兼得,脾胃得健,便能起到滋补脾阴以及健脾止泻的作用,具有较大的临床研究价值。
【关键词】山药;茯苓;配伍;临床运用
【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10..02
山药味甘,性平微涩,可以生用或者炒用。在我国传统《神农本草经》中曾对山药进行如下记载:“主伤中,补虚赢,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文章将山药列为上品[1]。茯苓又可称为茯灵,甘淡平,药性平和,在临床上具有健脾、宁心以及利水渗湿等功效。山药与茯苓在我国传统中医临床上属于健脾肾化湿的常用配伍,在《本经》中将山药与茯苓列为上品[2]。其中茯苓味淡能利水,山药味甘能够起到滋补脾胃的作用,两种药物的合用属于阴阳结合,一开一合。山药茯苓合用能够治疗在临床上久病脾胃气阴不足而导致的不思饮食以及倦怠乏力等症状,两者均味甘,能够祛除患者水脏之邪,起到补益脾胃的作用山药和茯苓是临床上常用的中药,茯苓与山药具有最高的配伍频率,可用于脾肾两虚夹湿等证。现体会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脾肾两虚
患者,男,46岁,2013年6月30日初诊。患者在临床上的主要症状为水电解质平衡失调以及酸碱不平衡而导致的一系列全身中毒症状,出现食少纳呆、腰膝酸软、倦怠乏力以及大便秘结,患者经中医辨证分型属于脾肾两虚型。患者在入院后采取对症治疗,纠正患者临床水电解质与酸碱失衡状况,并采取抗感染治疗;在饮食上要以低盐、钾以及磷等食物。故对患者用药为:山药15 g,茯苓16 g,太子参18 g,丹参12 g,丹皮11 g,半夏12 g,砂仁8 g,陈皮11 g,牛膝14 g,山萸肉9 g,菟丝子11 g,藿香9 g,黄氏28 g,佩兰11 g以及大黄10 g进行辩证加减治疗。每个药剂煎取300 mL,分3次服用,100 mL/次。并给予患者的肾衰方双肾俞以及双三阴交穴位进行中药贴敷,1次/d,降氮煎剂,其中包括大黄、龙骨、牡蛎以及白头翁,采用剂量150 mL进行灌肠,灌肠时间为保留1 h/1次。患者经过治疗后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健脾益肾以及化湿祛瘀等作用,因而能够显著地改善患者肾衰竭的症状,从而降低患者的血肌酐及尿素氮,并且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其中山药与茯苓在临床治疗中均起到健脾补肾的作用,先后天相互滋生,各类药物的合用具有活血祛瘀以及气血同治的作用,从而能够为患者补肾健脾。
1.2 治疗消渴
患者,男,44岁,2014年11月23日初诊。患者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为烦渴多饮、咽干舌燥、舌红少津苔黄以及脉象细滑。故在临床上采用养阴清热进行治疗,对患者用药为:山药30 g、茯苓20 g、生地黄30 g、黄连15 g、黄氏40 g、苍术15 g、当归20 g、栀子20 g、黄柏15 g、川穹15 g、玄参35 g、赤芍15 g、黄岑15 g以及生牡蛎50 g。加水2次,分2次进行服用,1剂/d。患者经过治疗后病情得到明显好转,临床症状明显消失。
2 讨 论
山药与茯苓在我国传统中医临床上属于健脾肾化湿的常用配伍,在《本经》中将山药与茯苓列为上品。其中茯苓味淡能利水,山药味甘能够起到滋补脾胃的作用,两种药物的合用属于阴阳结合,一开一合。利水而不会伤正,起到滋补作用但不助邪,因此在临床上可以用于脾肾两虚夹湿等证[3]。山药茯苓合用能够治疗在临床上久病脾胃气阴不足而导致的不思饮食以及倦怠乏力等症状,两者均味甘,能够祛除患者水脏之邪,起到补益脾胃的作用[4]。在《小儿药证直决》中曾经记载,在众多补脾药物中六味地黄丸只选用了山药与茯苓两种药物,主要在于以两种药物的相和相济来合为平补缓利之剂,从而能够顺应其性。而在《和剂局方》中记载的参苓白术丸中的茯苓具有补脾不留湿的作用,山药具有养脾阴以及固肾益精的作用,因此两种药物的合用能够起到脾胃得健以及湿邪得止的作用。
我国传统中医认为患者在临床上出现水肿、虚损以及肾劳等范畴的基本病机为脾肾虚衰与湿浊瘀血,因此在临床上对此类患者的治疗均选用肾衰方进行治疗[5]。本次研究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