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藏彝走廊西部边缘民族分布格局和文化变迁研究.docVIP

唐代藏彝走廊西部边缘民族分布格局和文化变迁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代藏彝走廊西部边缘民族分布格局和文化变迁研究

唐代藏彝走廊西部边缘民族分布格局和文化变迁研究   摘要:学界一般认为,所谓“藏彝走廊”为氐羌系统民族由西北向西南迁徙,并在迁徙途中同源异流分化出众多民族之通道。而在唐代藏彝走廊西部边缘特殊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则是由洱海东部、北部诸部族向北、向南和向西迁徙,并呈现出乌蛮“正种”与乌蛮“别种”之间的文化普同性与差异性并存、“汉裳蛮”的“夷化”以及乌蛮与白蛮的“汉化”并存等动态性的文化变迁特点。   关键词:唐代;藏彝走廊西部边缘;民族迁徙;文化变迁   中图分类号:K05/C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09)06-0071-07      费孝通先生在1978年首次提出“藏彝走廊”概念,并在1981年和1982年有关民族问题的两次发言中完善之。在《谈深入开展民族调查问题》中,费老说“上面所讲那个地带就是我说的历史形成的民族地区,我也曾称它作藏彝走廊,包括从甘肃,到喜马拉雅山南坡的洛瑜地区。……再下去到缅甸北部、印度东部的那加地区,这一带都是这一类型的民族,看来都是这条走廊的民族都在藏族和彝族之间的地区里。”费老界定了“藏彝走廊”的起点与终点,并指出了“在藏族与彝族之间的地区里”的民族分布特征。此后,学界对“藏彝走廊”民族迁徙的大致方向是:“六江流域藏彝走廊上居住的藏缅语族各民族都有着一部从北向南迁徙的历史。”石硕认为:“‘藏彝走廊’的范围显然主要应框定在由一系列南北走向的山系、河流所构成的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区域,因为正是这一区域呈现了典型的东西形成屏障的南北线性通道。”李星星在《论“藏彝走廊”》中也说:“‘藏彝走廊’依山川走向形成若干自然通道。”将此区域的地理与人文相结合,主张藏彝走廊民族的“从北向南迁徙”。但是,在唐王朝、吐蕃、南诏在藏彝走廊西部边缘洱海及其以北地区长期三强逐鹿的历史背景之下,民族迁徙路线及方向却具有多向性;民族文化变迁也有多种方式并存:一方面是乌蛮与白蛮的“汉化”与汉文化孤岛中的“汉人”的“夷化”并存,另一方面是诸蛮之间的分化与交融并存。      一、越析诏的灭亡与磨些蛮   分布格局的变迁      南诏吞并越析诏事件说明,至迟在唐代,纳西族先民磨些蛮故地在洱海之东,与白蛮居住于同一区域内。在宾川的白蛮与磨些蛮之间的抗衡,白蛮豪族因为有坚强后盾而使越析诏灭亡,磨些蛮远离故地。   越析诏是南诏统一洱海地区之前的六诏之一。樊绰《蛮书?六诏》日:“越析,一诏也,亦谓之磨些诏。部落在宾居,旧越析州也。去囊葱山一日程。有豪族张寻求,白蛮也。开元中,通诏主波冲之妻,遂阴害波冲。剑南节度巡边至姚州,使召寻求笞杀之。遂移其部落。以地并于南诏。”这里明确记载了越析诏为磨些诏;其部落分布于宾居,距离囊葱山有一日程。《蛮书?云南界内途程》也说:“越析州,今西河河东一日程,越析州咨长故地也。”同书“山川江源”条说“囊葱山在洱河东隅,河流府啮山根,土山无树石,高处不过数十丈,面对宾居、越析。山下有路,从渠敛赵登川。”这里把宾居和越析分开记载,说明今天的宾川境内还有越析诏所不及的范围。方国瑜曾说:“囊葱山在西洱河东隅上、下和村之山,距宾川一日程,越析诏在今宾川地。”《蛮书?六睑》载:“渠敛赵,本河东州也。……又东北至宾居汤,又背至越析川,磨些诏故地也。”把以上记载相互印证,越析诏为磨些蛮所建地,在今天的大理州宾川县。郭大烈认为“越析诏居民以白蛮为主,统治者是磨些蛮”。从《蛮书?六睑》“(渠敛赵)大族有王、杨、李、赵四姓,皆白蛮”的记载看,越析诏与渠敛赵相距不远,说明在越析诏灭亡之前,磨些蛮与白蛮之间就有一定经济文化联系了。   越析诏的灭亡,表面看一个地方政权的灭亡仅仅是因为一件男女情杀的偶然事件,实际上,磨些诏主波冲之妻能够有机会与白蛮豪族张寻求相通,可以断定白蛮与磨些蛮之间居处相近,接触也比较多。而且不仅仅是一个越析诏主与白蛮汉族之间的个人恩怨,因为有剑南节度使的干预,其意义就有了更多的政治军事意义。《新唐书?南诏传》说:越析地之白蛮“部落无长”,乃并于南诏。那么白蛮豪族张寻求的背后显然有南诏势力支持,南诏之背后则是剑南节度使,即张寻求、南诏、剑南节度使的“阴害波冲”之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一个偶然事件,恰恰反映了南诏统一六诏,唐王朝借助南诏之力抗击吐蕃南下的合力之下所注定的越析诏的灭亡命运。对此,方国瑜推断说:“盖越析州境内初为白蛮所居,后被磨些侵略,立磨些诏,白蛮不服以至杀害波冲,磨些蛮乃不能容,后移部落渡泸而北。”   磨些蛮“渡泸而北”之“泸”为今天的金沙江。《后汉书?西南夷列传》称:“泸水一名若水,出牦牛徼外,至朱提至焚道入江。”《蛮书?名类》说:“磨蛮,亦乌蛮种类也。铁桥上下及大婆、小婆、三探览、昆池,皆其所居之地也。”这是越析诏灭亡之后,磨些蛮的主要分布地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