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堂缄默现象和案例分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学课堂缄默现象和案例分析

大学课堂缄默现象和案例分析   【摘要】课堂中的缄默现象主要表现为“失语”,失去语言是人性异化的原因和表现,缄默使人陷入非人性化的境地,人性的一些本能被剥夺,如人的探究和改造本能,生活在缄默中的人除了无能探究问题的来源与解决,也不用或者说是无法思考自己的未来,教育只是被当作增加附加值的手段,为努力进入到更高的社会阶层做准备。   【关键词】缄默文化缄默现象案例分析对话   “缄默文化体现的是‘压迫文化’或‘主导文化’(culture of domination),指人在长期受压迫或主导的情况中泯灭批判意识、丧失了对话能力、任自身陷入非人性化的境地。”[1]课堂中的缄默文化来源于银行储蓄式的教育,以及由此带来的“家长式”的控制和学生的“失语”现象。   “缄默文化”中的课堂,一些学生容易产生排他的自我保护欲,他们喜欢在习惯的情境中生活并试图维持这种现状,他们对那些“权威的”、“严厉的”教师也很有相处办法,或者说这种办法适用于所有教师,那就是“缄默”;有学生在缄默中丧失了批判性意识和对话要求,选择在被灌输的教育中,堆砌各种条目的知识,用记忆来证明对知识的占有;更直接受害于“缄默文化”的是那些甚至都不敢言语的学生,他们可能因为几次不理想的考试成绩而自卑,可能因为教师的几句不经意的训斥而受到伤害,因此,当教师在不耐烦地“鼓励”这些学生“说话大声点”的时候,更应该反思这些学生的心灵是否是因为自己考虑不周而尘封自我。   一、大学课堂的“缄默”现象   作为“笔者”的“我”是在学习和研究课程与教学理论的研究者,当“我”站在课堂的讲桌前,“我”便将作为真实的“我”,在课堂上展开与万千个“你”对话的过程。站在讲台上,我深信自己教室里的学生不是“被试”,课堂不是“被控制对象”,我首先是一名身负教育理想的教师,在教室里与同学们分享与创造属于每个自己的、独特的想法,并且我也满怀热情地记录和研究这些精彩观念的诞生过程。以下两个案例是笔者作为教师在课堂中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的记录和反思,这四个问题都是“缄默文化”下的真实写照,笔者旨在行动中观察,在观察中反思,做一个有根有源的行动研究者。   问题一:保守抗拒的缄默   这是毕业班的50名同学,刚结束暑期外贸公司的实习工作,在课前10分钟班里的同学像炸开锅一样,热烈地讨论着暑假里的所见所闻,我心里一喜,想着这些应该就是同学们和我拉进距离的话由了。铃声响了,我微笑着问同学们:“大家是不是刚从企业实习回来啊?”“是!”同学们整齐地回答了我,“那大家对于这次实习有什么感想呢?”我接着问,话音刚落我便落入到可怕的安静中,同学们有些在交头接耳,有些直接略显呆滞地看着我,有些则不屑地哼哼着。还好这样的场景我仅是觉得些许尴尬,并未觉得和颜面挂上关系。因此,我没有像其他教师那样,随便叫几位同学回答提问来缓和僵局,我仅是有些自嘲的说:“看来大家和我还不是很熟,我做一下自我介绍吧。”突然,同学们竟都齐刷刷地看着我,眼神里充满了好奇的冲动……   新老师的第一次课是很重要的,而在和其他老师的交流中,大多老师都“义正言辞”地说:“第一次课不能给学生笑脸,以后学生好不好管就看你第一次课有没有震慑住他们,否则日后你的麻烦就多了!”很多老师认为笑脸是“给”学生的,不是内心的一种情不自禁的赞赏在脸上的呈现,他们将学生视为亟待教化的“负担”,并且教化不严会给自己带来痛苦后果,为了日后能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地轻松“管教”好学生,第一次课就应杀其锐气,敛其锋芒。经验丰富而伤痕累累的学生往往在第一次课会选择缄默不语,“寡言慎行”,少做少错。这种权威与温顺的搭配,为“储蓄式教育”的等级师生关系奠定基础,而内化了缄默文化的有两类学生:一类是在缄默中消沉的,他们内化了压迫等级观念,并期待自己被边缘化,他们显得木讷、固执;另一类人选择在缄默中爆发,他们对压迫的吸引力产生难以抵制的好奇,他们的行为总是毫无方向,冲动而急躁,经常带给老师许多“麻烦”。这是一个互为因果的循环关系,“家长式”的教师总要面对这两类学生,因为这两类学生的产生与“家长式控制”有关,而教师强权地处理这些内向自闭和性格焦躁的学生带来的“麻烦”反而让他们更加坚信威严的重要性,如此的互相强化给课堂带来了挥之不去的灰霾。而我们所要做的,不是在这个死结中寻找解救办法,而是给课堂带来光明,让师生在平等、理解的氛围中放飞自由的心。   问题二:内心封闭的缄默   2013年10月16日   有一位每次都坐在墙角第一个位置的女生引起了我的注意,她相貌平平,疏于打扮,平时少言寡语。但是在上了一个多月的课后,我却深深的记住了这位孙同学,每次在我的提问或讲解时总能听到一个小声的回应,声音如此之轻以至于我常常忽略它,今天谈论到FOB贸易方式的时候,我想请她谈一下她的理解。她很惊讶,甚至有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