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合作研究.docVIP

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合作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合作研究

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合作研究   摘要:如何强化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作关系,是目前国际上的热点问题。文章基于2007~2009年对浙江兰溪诸葛村板凳龙、建德新叶村“三月三”和武义俞源村圆梦节三个乡土节日的调查,归纳总结出与古村落节日空间相关的自然边界、物候秩序、社会组织、公共产权的关系。提出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比,乡土节日空间是独特的拥有公共产权的文化现象,是周期性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体演练,也是民间自组织能力的周期性活动载体,对其深入考察有助于对村落的结构和构成要素深化整合。   关键词:节日场所;文化遗产;无形公共产权;村落文化景观;诸葛村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11)01-0035-09      一、古村落整体保护问题提出      近20多年来,古村落一直是研究关注的焦点,品质较高的古村落尽可能以“古建筑群”的名义纳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街区的保护范畴,截止2010年,建设部与国家文物局还联合颁布了5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从保护方法看,村落建筑空间起源、变迁、成长的过程是自然要素与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共同作用、长期演化的结果。无疑聚居建筑空间、传统建筑类型,以及这些布局方式与自然山川、气候特征的关系,乃至与更大范围民族与宗族的迁徙关系等均扩充了文化遗产的研究范围。古村落中沿袭的口头传统表达、表演、社会实践、宗教及节日活动等始终得到民俗学、人文地理学、建筑人类学等交叉学科的关注。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双双得到重视,这是研究中无法忽略的、十分重要的趋势。   随着文化遗产概念和内涵的与时俱进、不断深化,保护对象所涉猎的范围越来越大,然而具体到操作层面,现有的遗产保护观念与日益丰富的遗产保护实践依然存在距离。2004年10月在日本奈良举行的“保护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总体战略”国际研讨会,强调了物质性遗产与非物质性遗产构成要素间的共存和相互联系。该研讨会通过了一项基于亚洲案例研究的“关于保护物质性和非物质性文化遗产的整体方法的大和宣言”。它强调社区中的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相互依存,很难彼此剥离,但又有各自的独立性,需要充分利用历史景观的“无形”价值进行整体遗产价值的估量。但是,如何整合分属于不同管理部门、不同文化遗产定义范畴的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在保护古村落文化遗产真实性的基础上完善整体性,目前依然缺乏有效的手段。中国古村落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彼此在演进中的内在逻辑和合作关系值得在操作层面强化。从上述问题出发,本文拟从浙江中部距离较近的三个古村落的传统节日场所――兰溪诸葛村板凳龙、建德新叶村三月三“上巳节”、武义俞源村圆梦节入手,力图摸索节日场所创造的集体记忆与物质载体的关联因素。      二、三个浙中乡土节日场所      节日场所即节庆活动所发生的场域,在古诗词中还指特定时间的出游地,如庙市。乡土节日场所是长期传承的民俗节庆、传统宗教活动、乡村集市诞生与开展的地点,是按照某一周期或某一事件定期举行的特定活动场地,兼具鲜明的时间性和地点性。早期信息闭塞,由于经济能力、技术发展水平及交通条件的限制,人们往往更多地受制于自然环境。但是人作为社会存在的主体,需要交流沟通,比如传统意义的赶集就是一种定期的节日,也是一种定期的聚会,人们在这里交流信息、分享愉快的闲暇时光,精神和物质上得到很大的满足。它既通过地方特征的认同感屏蔽掉了一些外部世界的影响,也使一个相对封闭的社区具有了交流开放的基础,因此只要条件允许,节日场所一直被村人不断铭刻。节日场所是一种特殊的村民日常生活空间,涉及到严密的组织和参与构架。他们预先设定活动空间、活动内容和流程,还有具体的节日活动操控技能、甚至操作经费。一些乡土节日空间经过百年演练已经表现出了某些恒定,形成了长期与自然、社会环境交往的稳定模式。      本研究所选择的三个实例――兰溪诸葛村的板凳龙、建德新叶村的三月三、俞源村的圆梦节所发生的地点均处于浙中丘陵山区,靠近金(金华)衢(衢州)盆地之间。这三个古村落所拥有的丰厚聚落遗产已被详实的研究所覆盖。本文关注的是节日活动如何在村落中被秩序化,它们如何保持了乡村生活的原生态性,目前还没有沦落成一种简单的模拟表演,而是展现了对自然环境、生活空间及物候特征的极大认同。数百年来,大量的文化遗产已经丧失,这既是无奈也是必然,能够留存并妥善利用的文化遗产,无论是物质遗产还是非物质遗产均取决于认同感,特别是民众对生活方式的认同在选择定居场所的时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诸葛村板凳龙   诸葛村位于杭州、金华、衢州三市的交界点,处于一个中间低平、四周渐高的小盆地中,外围山峦形成了村落天然的屏障。整个村落占地1km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