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象庄子注和庄学实践性问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郭象庄子注和庄学实践性问题

郭象庄子注和庄学实践性问题   提要:受制于时代和认识的关系,庄子虽然对自身思想的实践性问题有所关注,但还未能圆满地解决这一问题。郭象继承庄子,深入地探索了庄学的实践性。首先,郭象以“性分”思想为基础,解决了《庄子》思想的内在矛盾。其次,郭象通过“自生”、“独化”建立其哲学体系,改造魏晋玄学的本体论,调和“自然”与“名教”的关系,使魏晋玄学成为具有实践性的学说体系。   关键词:郭象 《庄子注》 性分 实践性      《庄子》将《老子》关于道的哲学本体论引入到人生的体验之中, 有意识地要为人生寻找摆脱束缚的道路,即在现实中实现生命的超越,表明了庄子对自身思想的实践性的关注。但是从《庄子》的内在矛盾来看,庄子并没有真正寻找到可实践的途径。庄子那种“芒乎何之,忽乎何适?”正体现他在现实中无法找到人生出路的困惑和绝望。 魏晋以来,如何寻找一条摆脱苦难与危机之路,一直是时代的思想主题,感觉敏锐的知识分子做出了不同的探索。不管是追求超越(如阮籍、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还是主张维护现实(如裴?Q的崇儒反道),在严酷的现实面前都遇到了重重困难。在这种思想背景下,郭象自觉地继续庄子的探索,《庄子注》即试图综合当时不同的思想以构建一个可资实践的思想体系,从而实现社会与个人和谐。关于庄学实践性,现在诸多的研究论著,如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容肇祖《魏晋自然主义》、刘大杰《魏晋思想论》、贺昌群《魏晋清谈初论》、牟宗三《才性与玄理》、余敦康《魏晋玄学史》等皆有所涉及,但都还没有将其作为一个专门的问题加以研究。本文将庄学实践性作为一个重要的范畴提出来,并以郭象《庄子注》为中心,深入论述郭象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及其意义。      一、《庄子》的内在矛盾及其非实践性困境      《庄子》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思想体系,内篇与外、杂篇思想上的歧异,正是庄子内在矛盾的体现。内篇主要体现了庄子追求本体境界的绝对自由的思想,总体上说具有超越现实的宇宙意识。《逍遥游》中,庄子强调“有待”与“无待”的区别,认为只有无待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真正达到超越的、绝对的逍遥。这种逍遥其实也就是本体之境界,即王弼所谓的“圣人体无”。庄子借肩吾与连叔之问答以明此本体境界:“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b,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庄子以寄言出意之法形象地描绘了体神居灵、穷理极妙之本体境界。他如“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乎无穷”(《逍遥游》),“照之于天”、“体乎天均”、“和之以天倪”(《齐物论》),皆表现出追求“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超越的本体境界。但是人无法脱离现实社会,在现实中庄子无法寻找到这种绝对自由的可实践方式。因此,在现实的困境下,庄子的思想被迫从本体境界转变为对现实世界的认同,《庄子》外篇与杂篇具有的现实色彩即是这种思想的体现。如《天道》篇:“夫尊卑先后,天地之行也,故圣人取象焉……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后之序,而况人道乎。” 即承认现实尊卑等级的合理性。外、杂篇中庄子非常强调“性分”这一重要的哲学概念,这也成为庄子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方式。如《马蹄》篇说:“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 在庄子看来保持这种“真性”才能实现个人自由与社会和谐。而要保持“真性”,对个人来说就要“不以物易性”(《骈拇》),因此庄子接受了“安时而处顺”、“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的个人存在方式。《马蹄》篇又云:“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因此统治者应该无为以顺民之性,让人民自由地发展他们的能力。此即《天道》篇说的:“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而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可以说这就是庄子对自身哲学思想的实践性探索,是他对内圣外王之道的关注与实践性阐释。   “顺性”是庄子对个人与社会如何达到自然和谐,如何保持在现实中的超越所做出的探索。按这一思想发展下去,庄子似乎就解决了自身的矛盾,寻找到其思想的实践方式。但在《应帝王》中,庄子最后否定的那种“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的自由的、无为的政治,已被好事的倏、忽二帝用有为的智巧凿死了。庄子的浑沌已死的寓言,象征着人类社会原始的自然状态已受到了破坏,理想中的无为政治,内圣外王之道,都已没有实现的可能性。在庄子看来,齐物逍遥的绝对自由,与认同人世而保持个人“真性”的“安时而处顺”,在异化的现实之下都是无法实现的。从内篇到外篇、杂篇的思想变化,体现了庄子从追求、动摇到幻灭的思想发展历程,庄子那种“芒乎何之,忽乎何适”的绝望的原因正在这里。对于中国的思想体系来说,一种无法实践的、无法指导人生的价值常常也就意味着无价值,对这种价值的坚持并以之作为理想的人必然会深陷矛盾、痛苦的幻灭之中,庄子就是一个典型。      二、郭象对《庄子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