濉溪县小麦生产水环境分析和抗旱对策.docVIP

濉溪县小麦生产水环境分析和抗旱对策.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濉溪县小麦生产水环境分析和抗旱对策

濉溪县小麦生产水环境分析和抗旱对策   摘 要:濉溪县50个小麦生产周期平均降水量274.1mm,雨日47.3d,蒸发量955.3mm。2010-2012年平均地表水2.2亿m3,浅层地下水2.1亿m3,埋深降至3.0~4.5m。旬降水量、雨日和蒸发量、降水过程与旬次呈抛物线关系。播种期、分蘖越冬期和拔节孕穗期降水20mm以上的保证率为66%、24%和58%。随着时间的推移,降水量略有减少,全生育期和返青至抽穗期雨日减少趋势明显;越冬期、返青至抽穗期、抽穗成熟期和全生育期蒸发量明显减少。耕层土壤含水量增长与雨前含水量、过程降水量多元直线相关,含水量消退与雨后含水量、无雨时段蒸发量多元相关。干旱7周期4遇,涝渍8周期1遇。因此,应蓄水保墒,及时人工增雨,适时补充灌溉。   关键词:小麦;降水;蒸发;地表水;地下水;濉溪县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9-147-04   小麦是濉溪县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常年播种面积约10万hm2,单产突破7 000kg/hm2,总产约70万t。由于小麦生产周期长,降水偏少,时空分布不均,干旱已成为限制濉溪县小麦高产的主要因子之一,因此通过分析评价小麦生产水环境,以期为合理利用水资源和防御干旱、防灾减灾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濉溪县基本情况 濉溪县位于黄淮平原南部,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地势平坦,地面高程23.5~32.4m,自西北向东南缓倾,坡降0.1‰。小麦通常于10月中旬播种,翌年3月10日前后拔节,4月中旬抽穗,6月上旬成熟收获,全生育期240d左右。50个生产周期平均日照时数1 435h,0℃的积温2 414℃,降水量274.1mm,蒸发量955.3mm。光热资源能够满足小麦生长发育的需要,降水略感不足。   1.2 数据来源 1961年9月下旬至2011年6月上旬逐日降水、蒸发量和2010年逐日9:00耕层土壤含水量来自濉溪县气象局,观测点耕层饱和持水量25.8%。   1.3 分析方法 数据处理和图表绘制利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采用PEMS3.1软件进行相关分析。把小麦生产周期分为4个阶段:播种至越冬期(10月中旬至12月中旬),越冬期(12月下旬至2月中旬),返青至抽穗期(2月下旬至4月中旬),抽穗至成熟期(4月下旬至6月上旬)。   2 结果与分析   2.1 降水与蒸发   2.1.1 降水与蒸发季节性变化 濉溪县1961-2011年10月中旬至翌年6月上旬降水量115.2(2010-2011年)~655.8mm),极值比4(5.69),平均274.1mm,变异系数为42.0%;低于平均数的占58%,约30%的生产周期降水量少于200mm,10%的生产周期多于400mm。≥0.1mm雨日28(2010-2011年)~75d(1968-1969年),极值比60d。蒸发量748.8(1984-1985年)~1 371.3mm(1967-1968年),极值比2(1.83),平均955.3mm,变异系数13.6%;低于平均数的占60%,76%的生产周期介于955±130mm([x±σ],下同)。   以旬次为自变量(x,设10月中旬为1,10月下旬为2,以此类推),以50个生产周期平均旬降水量(yp)、旬雨日(yd)和旬蒸发量(ye)、降水过程(yg)为应变量,分析表明:旬降水量、雨日和蒸发量、降水过程与旬次呈抛物线关系(图1)。回归方程为:yp=-14.29-1.88x+0.101x2,F=97.50**,yd=2.97-1.10x1/2+0.22x,F=16.26**;ye=45.92-5.84x+0.33x2,F=264.9**;yg=1.72-0.77x1/2+0.15x,F=33.70**。降水量、蒸发量最小值点在1月上旬,雨日、降水过程最小值点位于12月上中旬。   2.1.2 降水强度和过程降水量 1961-2011年10月1日至6月10日雨日2 505d,平均50.1d/a,日降水量0.1~173.1mm。其中10mm的占83.3%,属于小雨范围;10.0~24.9mm的占11.8%,属于中雨范畴。降水过程1 298次,平均26.0次/a,过程降水量0.1~201.0mm。其中≤10mm的占67.4%,≤20mm的占83.0%。随着降水量(p,自变量0.1~1mm取值0.5mm,1.1~2mm取1.5mm,以此类推)的增加,其出现的频次(f)急剧减少,可用反比曲线描述。0.1~20.0mm:日降水量fP=1/(0.542+0.199p),r=0.906 7**;过程降水量fpg=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