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针灸分期治疗和常规西医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对比分析
针灸分期治疗和常规西医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对比分析
摘要:目的 针灸分期治疗与常规西医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对比分析;方法 选取13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针灸分期治疗和常规西医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及治疗组患者不同分期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静止期患者和恢复期患者,静止期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恢复期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显著提高患者临床疗效,改善其临床症状,并且急性期(发病早期)的治疗效果越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7)02-0066-03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上神经内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又称之为“贝尔面瘫”,急性发病的是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通常是由于患者的面神经核整体损伤所引起的,患者常表现为表情肌僵硬、额纹不对称、眼睑闭合异常、口角歪斜、鼓腮漏?獾龋?如不给予有效的治疗,极易留下面部后遗症,造成患者严重的心理负担[1-2]。以往临床上多采用西医常规治疗,但是治疗效果往往差强人意,本文旨在探讨分析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8月―2016年9月本院针灸科收治的13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临床、实验室检查均符合《周围性面瘫》[3]的诊断标准,患者发病多数因受凉或吹风,一侧面神经麻痹,出现麻痹后乳突部疼痛明显,表情肌瘫痪,眼裂增大并前额皱纹消失,口角歪斜,面部肌肉在运动的时候临床症状越显著,饮水是口角漏水,进食时食物残留患者的患侧,眼睑外翻、口角漏气,舌味觉、耳听觉减退等;排除标准: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外伤、依从性较差、双侧面瘫、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8例,其中治疗组男36例,女32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39.22±8.03)岁,病程2~30 d,平均病程(16.93±4.11)d,分期:急性期29例,静止期20例,恢复期19例,对照组男40例,女28例,年龄19~65岁,平均年龄(39.54±8.26)岁,病程2~30d,平均病程(16.39±4.25)d,分期:急性期28例,静止期22例,恢复期18例,经统计学检验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分期等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上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药物治疗,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提供的甲钴胺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规格:0.5 mg×10 s)0.5 mg,3次/d,温水服用,舒泰神(北京)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批准文号:国药准字规格:30μg(≥15000AU))20 μg,1次/d,肌肉注射,东北制药集团沈阳第一制药有限公司提供的维生素B6(批准文号:国药准字规格:10 mg×100 s)10 mg,2次/d,连续治疗10 d;治疗组:给予针灸分期治疗,急性期:发病1周内的患者,取穴部位:合谷、凤池、太冲、地仓、颊车、迎香、翳风、童子?s、太阳、攒竹等穴位,此期的患者治疗主要以通络散寒为主,采用毫针浅刺,不使用捻转提插,针灸20 min后取针;静止期:发病2~4周内的患者,取穴部位:双侧合谷、梁丘、内庭,患侧太阳、丝竹空下、关、阳白、地仓,此期的患者治疗主要以通经活血为主,面部以毫针斜刺,行针以捻转为主,平补平泄,同时接通低频电流,其余部位以毫针直刺,提插泻法为主,针灸20 min后取针;恢复期:发病4周以上的患者,取穴部位:双侧足三里、关元、三阴交,患侧攒竹、四白、颊车、地仓,面部以毫针斜刺,行针以捻转为主,平补平泄,同时接通低频电流,其余部位以毫针直刺,提插泻法为主,针灸20 min后取针[4-5]。每天治疗1次,10次后统计疗效。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参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评估及疗效判定标准方案(修订案)》[6]制订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显效:患者治疗后面部外观正常,表情肌僵硬、额纹不对称、眼睑闭合异常、口角歪斜、鼓腮漏气等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有效:患者治疗后面部外观正常,表情肌僵硬、额纹不对称、眼睑闭合异常、口角歪斜、鼓腮漏气等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改善,但是口角轻微歪斜,眼睑不能紧密闭合等;无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