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蔡元培和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蔡元培和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这样赞誉北京大学老校长蔡元培先生:“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一下,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哥伦比亚等,这些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固不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人。”的确,全世界的高等学府成千上万,论历史的久远,北大既比不上牛津、剑桥,也比不过哈佛、耶鲁。然而,说到蔡元培校长和北京大学对我们国家民族的深远影响,在世界教育史上却堪称无出其右,具体事例很多,“五四运动”前夕成立的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1918年10月14日成立的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不仅自身以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载入册,它还引发出中国新闻史上的数个“第一”,镶嵌在“五四”前后奇情壮彩的历史卷轴之上:
徐宝璜――“新闻教育时第一位导师”、“新闻学界最初的开山祖”。
《新闻学大意》――中国高等院校中第一门新闻学课程
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所办的《新闻周刊》中国第一份新闻学期刊
《新闻学》――中国第一部新闻学著作
本文要讲的是:蔡元培――“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热心支持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的大学校长”
新闻学研究会诞生在90年前的北京大学决非偶然
辛亥革命后,报界言论自由观念加深,新闻界大受鼓舞,“民国元年以后,新闻骤增,仅北京一隅,闻有八十余种。”中国的新闻学研究和新闻学教育诞生自1918年的北大,自有其历史的必然性。首先蔡元培功不可没。他富有办报经验,曾先后编撰和创办《苏报》、《俄事警闻》、《警钟日报》、《旅欧杂志》等报刊,并为《民主报》、《新青年》等写过许多文章;对新闻的重要意义及新闻人才的缺乏和需求,有更深刻的认识。到北京大学以后,更是鼓励新闻学术研究,提倡社团活动,将自己新闻事业的观点渗透于教育事业中去。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被当时的大总统黎元洪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在此之前北大的校风很差,可以说乌烟瘴气。有的教师不学无术,却滥竽充数。学生多是富家子弟,一心想的是当官,不务学业。很多人劝蔡元培不要接这个烂摊子,以免让北京大学的不良声誉玷污了他的好名声。蔡元培是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决心来到北大的。他在《整顿北京大学经过》一文中认定“欲使国家振兴舍教育无他”。随即对北大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坚决辞退不称职的教员,充实教师阵容,广纳进步学者。本着“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使得当时具有真才实学的大师和学者云集一校。“德”“赛”的辩论、智慧的会聚、西学的引进,促使“新文化运动”发轫于北京大学,并以教授和学生所办数种报刊为载体,广泛传播开来,惊醒了旧梦沉沉中的中国大地。
“晚清的新学之士,提及开通民智,总是首推报馆与学校,二者同为传播文明之利器,却因体制及利益不同,无法珠联璧合。蔡元培之礼聘陈独秀与《新青年》之进入北京大学,乃现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的大事。正是这一校一刊的完美结合,使得“新文化运动”得以迅速展开。”
1917年初,陈独秀接受蔡元培邀请担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其创办的《新青年》亦随之从上海迁至北大出版。主办人文科学长的身份,充裕的资金支持,群星灿烂的学术环境,使得北移中国最高学府后的《新青年》地位与声誉有了显著变化。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李大钊、沈尹默、鲁迅、周作人、高一涵、陈大齐、张申府……这些足以影响中国一个世纪的名字,尽被《新青年》编辑与作者的名单囊人。左中右三方面知识分子,以此刊为堡垒,协力建起了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随后,《每周评论》、《北京大学日刊》、《北京大学月刊》等刊物,亦由时任北大图书馆馆长的李大钊及校长蔡元培创立。
同时,不甘沉寂的还有接受了新思想洗礼的北大青年学子们,他们怀抱救国图强的一腔热血,组织各种社团,创办一批学生刊物,为新文化运动摇旗呐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国民》和《新潮》。对此,以蔡元培为首的校方给予了足够的鼓舞和支持:“(蔡元培)批准每月从北大四万元的经费中拨出两千元来给他们办杂志,并决定由学校负责印刷发行……李大钊还将图书馆的一间房子拨给杂志社使用,胡适则充任顾问。”
猎猎新文化风中,北京的《晨报》、《京报》、《国民公报》,上海的《民国日报》、《时事新报》等,亦顺应历史潮流,走进宣传新文化运动的报刊统一战线,结束了《新青年》孤军奋战的局面。
先有术后有学,报人已积累起丰富的经验,西方的新闻理论亦已传人中国,北大以及京沪两地轰轰烈烈的办刊运动,共同酝酿了新闻学研究的诞生时机。“五四运动”前夕,北大许多学生或课外在各报兼职、或自办刊物,他们都呼唤着新闻学业务知识的学习和新闻理论的指导。这一强烈的社会需要由当时的最高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