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心游和庄子美学自由精神.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心游和庄子美学自由精神

试论心游和庄子美学自由精神   [摘 要]庄子是提出“心游”概念的第一人。在庄子美学中,“心游”既是生命存在的最高形式,也是精神自由的终极向往。当审美主体达到了“虚而待物”和“虚己无待”的状态时,心与物游,进入万物一体的境界,彻底实现人的自由本质,带来艺术的美感。   [关键词]庄子 心游 美学 自由   庄子对代表自主的、轻松的生存状态的“游”表现出了极度的痴迷。据统计,《庄子》全书使用“游”字不下百次, 除2篇无“游”字外,篇篇都使用频繁,且更多以心灵活动的状态出现:   “汝游心于淡,合齐于漠。”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体尽无穷,而游无朕”   “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   ……   这些“游”已不再是一种自我肢体的活动,而是超越时空的,无所依凭的纯粹的心灵的想象活动。“游”的主体是精神,它以超功利、无目的、非逻辑的态度与物自由交往,以摒除一切尘俗得失、是非、善恶观念的态度以物观物,从而达到 “天人合一”的圆融。   精神主体在内心的游览,是一种内心自省、心驰神往、浮想联翩的心理想象活动,“游”的美感带来了充分的自由感,因而庄子将“游”所蕴含的自由精神当作审美范畴来看待,为此,他是“心游”这个概念的第一人。   “心游”的实质在于从“以游大川”升华为“心有天游”,用一种特定价值观念去导引一种理想人格。在庄子的人生美学中,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就是任情适性,求得自我生命的自由发展,摆脱、超越外在的客体存在和内在的种种对作为个体生命主体的人的束缚和羁绊发挥自我,认识自我,以达到精神上的最大自由,因而大解放、大自由的人格才是庄子所推崇的理想人格。具备这种人格需要超越生死的困惑、世俗的困扰,摆脱世俗之我、名利之我,扬弃假我、小我,从而摆脱生命中各种困境,使个体与自身和社会的各种矛盾得到解除,使内在的与外在的、物质的与精神的各种羁绊与束缚得到解脱,使个体的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得到解放,达到可以“逍遥而游”的境界。   在庄子的审美观念中,只有 “神人”、“真人”、“圣人”、“至人”这些无所依待而又能自由遨游于天地之间的人的生命得到全面的解放和高度的自由,在他们身上人的价值得到了最高的肯定。以庄子对“至人”论述为例:“子独不闻夫之至人之行邪?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茫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是谓为不恃长而不宰。”;“夫至人者,相于交食乎地而交乐乎天。不以人物利害相撄,不相与为怪,不相与为谋,不相与为事,修然而来,侗然而往”;“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洹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这些活动都体现了至人精神的绝对自由和生命的超世,另外还有庄子对“神人”、“真人”、“圣人”的精到描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神人;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虚怀任物,虽寡少,不逆忤。不雄成,不以成功自雄。不谟士”——真人;夫圣人鹑居而鷇食,鸟行而无彰。“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圣人。   在“逍遥而游” 的审美活动中, “神人”、“真人”、“圣人”、“至人”的人格都达到了精神的最大自由化,充分呈现出了艺术主体精神的自由化,艺术化。那么如何实现“神人”、“真人”、“圣人”、“至人”这种“游心于太虚”的审美人格?作为“游”的根本条件,庄子对其主体精神作了深刻的阐述。   庄子认为实现审美主体比如(“至人”、“真人”、“圣人”、“神人”)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审美之境的关键就是应有“虚而待物”和“虚己无待”的心态。   “虚而待物”即审美主体保持虚静的心态。庄子正是在超越现实人生、追求生命的本真自由上,提出他的“虚静” 说的。关于“虚静”,庄子主要提出了“心斋”、“坐忘” 命题。   所谓“坐忘”,即“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也就是逐步忘物﹑忘己,离形去知,外物外生,冲破日常知见的羁绊局限,化解形体心知的束缚与苦难,忘却自负之我,与常规的实在的世界作不留一丝一毫的脱离,与真常大道相通为一,在精神寂虚中做到逍遥游。   所谓“心斋”,即“精神虚寂”,“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惟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只有精神虚寂,心灵才可以无所牵挂地逍遥而游,即只游心于物外,不物于物,才能达到内心的虚静和谐,克服一切内心外的障碍,涵养出通脱旷达的心胸,从而游心于大道。   庄子的“心斋”、“坐忘”是超越现实、超越自我、达到精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