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拜旦和张伯苓体育教育思想之比较研究.docVIP

顾拜旦和张伯苓体育教育思想之比较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顾拜旦和张伯苓体育教育思想之比较研究

顾拜旦和张伯苓体育教育思想之比较研究   摘要:顾拜旦与张伯苓是近代东西方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在体育教育思想和事业功绩上有很多相似之处。爱国主义思想是他们体育教育思想的根源。以此为出发点,他们都主张进行教育改革,把体育摆在了教育的首要位置,并形成了相似的体育教育思想。在当今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对他们体育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认识论和内容观等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两位教育家的思想精髓,以期为当今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顾拜旦;张伯苓;体育教育思想;比较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1-0-02   皮埃尔?德?顾拜旦(PierredeCoubertin,1863~1937),法国著名教育家、体育家、历史学家、文学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起人。由于他对奥林匹克体育事业不朽的功绩,被国际上誉为“奥林匹克之父”。张伯苓(1876-1951),名寿春,字伯苓。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教育家,先后创办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为我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他也是在中国最早传播和倡导奥林匹克运动的第一人。基于张伯苓对中国奥林匹克运动所做的贡献和产生的影响力,有人称他是“中国的顾拜旦”。两位生活在同一时代、同样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家,同样认识到了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为了各自的理想无私无悔地奋斗和奉献了一生。通过对他们体育教育思想的分析和对比,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把握他们教育思想的精髓,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借鉴他们的思想,为我们的教育改革服务。   一、顾拜旦与张伯苓体育教育思想形成背景的比较   顾拜旦1863年出生在法国巴黎一个信仰天主教的贵族家庭,享有男爵席位。从少年时代开始,他就对体育产生广泛兴趣,喜爱网球、拳击、划船、击剑和骑自行车等多项体育运动。中学毕业后,先入军事学院就读,继而攻读教育。为求深造,他又前往英国留学。在那里,他潜心研究了英国教育史,撰写过有关18世纪英国儿童教育家汤姆士?阿诺特之教育思想的学术论文。阿诺特曾经说过:运动是青年自我教育的一种活动。这句名言在顾拜旦的心灵中,诱发起致力于体育教育的火花。1883年,20岁的顾拜旦考察和研究了拉格比公学,对托马斯?阿诺德实行的体育教育非常感兴趣。托马斯?阿诺德将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特别注重个体发展,鼓励学生从体育中获得勇气,从而使得文化教育与身体教育融合在一起。当时,拉格比公学的体育之风也纷纷被其他学校所模仿。顾拜旦从阿诺德的教育思想中获得了灵感,即通过体育的精力释放可以缓解社会的矛盾,通过体育精神的影响,促进青年人的社会化,由此改良社会、拯救法国。为此,顾拜旦决意献身法国教育改革事业,而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就是体育。随后,他提出恢复奥林匹克传统的主张,认为这有利于人类的和谐发展,可以促进世界和平和建设更美好的新世界。   张伯苓出生于1876年(清光绪二年),6岁时入私塾读书。15岁时考入北洋水师学堂,他是航海驾驶班最好的学生,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在总教习和监督严复的影响下,张伯苓较早地接触了西方近代体育,跳远、跳高、爬桅杆无所不能。从学堂毕业后,张伯苓被分配到“通济”舰服役。其间,“国帜三易”事件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他痛苦地回忆道:“其时苓适毕业于北洋水师学堂,在通济轮上服务,亲身参与其事。目睹国帜三易……,悲愤填胸,深受刺戟!念国家积弱至此,苟不自强,奚以图存,而自强之道,端在教育。创办新教育,造就新人才,及苓将终身从事教育之救国志愿,即肇始与此时”。相似的人生阅历和见解、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驱使顾拜旦与张伯苓投身于国家的教育改革事业,而对体育运动的深刻理解使得他们不约而同地把体育摆在了教育的突出地位。   二、顾拜旦与张伯苓体育教育思想的内容观的比较   (一)教育是顾拜旦体育思想的核心   自投身于法国教育改革事业和恢复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以来,顾拜旦始终都以教育为主线开展各项活动。教育是顾拜旦体育思想的核心。顾拜旦在1889年对体育的教育作用有一段精辟的论断,他说:“体育教育至少在身心两方面都能取得效果,当一个人在发展肌肉力量时,他同时也在培养他的品质和意志,总之一句话,它在塑造人类。”1916年,在顾拜旦的努力下,由健身体操发展而来的自然体育锻炼法在学校开始推行,于是学校体育在法国诞生并得到认可。在奥林匹克运动的各种活动中,也充分体现了他的体育教育思想。在奥林匹克运动场上,从庄严肃穆的开幕式、运动员宣誓、奖牌仪式、闭幕式,以及各种比赛本身,都可以看作是通过体育和竞赛手段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参与比取胜更重要”   这是顾拜旦体育教育思想的重要体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