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安西榆林窟西夏后期石窟装饰及其和宋营造法式之关系初探.docVIP

甘肃安西榆林窟西夏后期石窟装饰及其和宋营造法式之关系初探.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甘肃安西榆林窟西夏后期石窟装饰及其和宋营造法式之关系初探

甘肃安西榆林窟西夏后期石窟装饰及其和宋营造法式之关系初探   内容摘要:榆林窟的西夏后期洞窟装饰在多元文化融合的基础上,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北宋时期中原地区的装饰特色,是可以与《营造法式》装饰纹样相互印证的珍贵实例。结合《营造法式》的记载,对这部分装饰纹样进行整理和分析,对这一时期的装饰艺术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试对榆林窟3个后期西夏洞窟(第2、3、10窟)的装饰纹样进行初步分析,并将其与《营造法式》进行比较。   关键词:敦煌石窟装饰;西夏后期;《营造法式》;彩画作制度   中图分类号:K879.21;TU-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08)03-0005-08      一 敦煌西夏洞窟与中原文化的关系      西夏是公元11世纪初在中国西北地区建立的以党项族为主体政权,占据甘肃、宁夏大部以及陕西、内蒙、青海之部分,横跨丝绸之路。党项族自7世纪初经唐允许逐步从青藏高原东北部迁徙到今陕北和河套一带,与汉族相濡杂处,而党项贵族虽为藩镇势力,形式上却是唐、五代及宋朝的地方官员,公私文书尽用汉字,“设官之别,多与宋同,朝贺之仪,杂用唐宋,而乐之器与曲,则唐也。”因此,唐宋文化对于西夏的影响,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西夏政治经济、民族宗教、社会生活、物质文化等领域。西夏之建筑遗物甚少,仅宁夏地区的西夏王陵和几座佛塔为西夏原建,其建筑形制,以及出土的石雕、琉璃构件从多方面显示了西夏建筑对中原王朝的模仿,并在某种程度上有着自身的特色。西夏建筑关于色彩的信息则主要存于敦煌石窟。   敦煌地处丝绸之路的要冲,历来处于多民族、多政权交叉的状况。因此,西夏在占据敦煌的这段时间(公元1036―1227年),采取了较为宽松的、既牵制又笼络的“羁縻政策一,允许敦煌地区与宋、辽、金进行贸易,并允许其与回鹘、于阗等西部少数民族政权密切往来。从敦煌石窟保存的西夏绘画和装饰纹样来看,其色彩和纹样除了一部分来自西域的题材之外,还有许多直接受宋代中原影响的痕迹,其中某些纹样,以及模仿了柱、椽、连檐彩画装饰的作法,与《营造法式》规定相吻合。西夏时期的敦煌,不属于宋朝的管辖,甚至在西夏后期,与宋朝国土还隔了一个金朝,但在装饰纹样和艺术风格方面出现如此高度的共性,究竟是由于贸易往来还是画工交流,尚待考证。   根据刘玉权先生的研究,敦煌西夏洞窟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为1036―1139年前后,后期为1140―1227年。   西夏前期洞窟“大都是利用前代旧式加以修改,石洞窟形制上很少西夏时代的特点”,壁画和塑像的内容,也基本承袭归义军曹氏时期程序化的风格。如西夏前期纪年洞窟,莫高窟第65窟,始建于唐代,西夏重修后室,其大多数壁画“从题材内容到表现技法与艺术风格,都酷似北宋曹家晚期窟,要不是有西夏文题记,实在很难将其判断为西夏壁画”。   而西夏后期石窟则显现出多元文化融合的特点,不但出现了北宋中原地区的新样式,也出现了许多藏传佛教,甚至尼泊尔、印度的新题材。这一时期的洞窟,在同一窟甚至同一壁面中,会同时出现显、密佛教的内容,甚至同时出现汉藏两种造型风格的人物形象。在装饰纹样方面,榆林窟西夏后期的第2、3、10窟藻井和壁画边饰,将一些与《营造法式》极为相近的宋式纹样,与南北朝以来盛行的联珠纹以及藏传佛教装饰纹样,如,吐蕃藏密坛城图、八叶莲花九尊像、行云卷涡纹等结合在一起。其中,第2窟和第3窟的边饰更有特色:窟内四壁各横向分作三段,段内作经变画等,每两铺经变之间的边饰明显地模仿了柱子彩画的做法,与《营造法式》关于柱额彩画之规定的吻合程度甚至超过了内地民间的木构实例。   总的来说,敦煌的西夏后期石窟装饰在多元文化融合的基础上,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北宋时期中原地区的装饰特色,是可与《营造法式》装饰纹样相互印证的珍贵实例,结合《营造法式》对这部分装饰纹样进行整理和分析,对这一时期的装饰艺术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试对上述3个后期西夏洞窟的装饰纹样进行初步分析,并将其与《营造法式》进行比较。      二 榆林窟西夏第2窟的装饰纹样      榆林窟第2窟,属于西夏后期开凿的石窟,为覆斗形顶,设中心佛坛。主室窟顶画盘龙井心,四周作边饰若干(图5、图6),??珞垂幔铺于四坡,下画千佛二排,千佛之下,坡面转折为四壁。四壁顶部又作边饰和第二重垂幔,垂幔之下作经变图、说法图、千佛等,其中南壁、北壁之壁面各用边饰分为三段(图1)。      榆林窟第2窟的装饰纹样,从其与建筑空间的关系来看,可以分为两类:仿木构件的纹样以及顺次排列于藻井上的纹样。      1 仿木构件纹样   榆林窟第2窟的装饰纹样,并未画出??棋之类木结构特征强烈的构件,因此,目前所见的著作并未把它判断为“仿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