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阐释过度和解读不足
阐释过度和解读不足
课文解读方法是直接决定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当前中学语文课文解读方法却存在着两种情况:阐释过度与解读不足。
一、阐释过度
这种分析多将文本与历史背景、政治意义、社会影响相结合,任意“拔高”主题,课文解读成为了政治学的附庸,社会学的奴仆。
比如《荷塘月色》中的“颇不宁静”。许多教师在讲解时仍然沿袭几十年前的政治话语:朱自清的不宁静是由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全国造成的,心忧天下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为国家命运担忧,处于苦闷彷徨之中。事实上,许多文学史家认为朱自清作为自由知识分子,其政治态度是相对超然的。更可能的原因是家庭琐事、伦理俗事对他有影响。贸然将文本尤其是抒情散文的只言片语和政治时局相联系,则是不折不扣的政治话语霸权。固然文本与社会环境、时局背景有些关联,有很多文本的解读的确需要以社会背景为依托,但硬性寻找时代话语实不可为。解读不仅要注意宏阔背景,也要观照文人当下的生活情态。
又如《囚绿记》。文章记叙了作者陆蠡寓居北平时期因喜欢窗外的常春藤而私自囚绿,后感动于绿的不屈服而放绿,最后怀绿的一段生活体验。大部分教师在讲此课主题时,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教参的说法:文章含蓄地反映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常春藤对绿的渴望、自由追求阳光的品质象征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讲《囚绿记》必讲民族性格;讲常春藤必讲其坚贞桀骜。但笔者认为如此分析似有拔高之嫌。绿是否真有象征内涵?本文主旨究竟为何?笔者细读此文之后,发现对文本主旨解读可有三种不同意向:
①民族象征说。如教参所言,绿的顽强不屈、追求光明寓示中华民族的自强坚贞,即使烽烟四逼存亡之秋绝不轻易言弃。此说有一定依据。文章着重描写了绿被囚之后仍不屈服追求阳光直至娇弱羸瘦被释。恰在此时,“卢沟桥事变发生了”,“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文中这几句看似平实的语句极大影响了解读者的情绪。若联系作者本人是抗日烈士,因不满日本殖民统治而被杀害的历史参照似乎更让此论板上钉钉(事实上几乎所有老师讲解此文都会介绍此背景)。②追求光明向往自由说。如果说象征说略显牵强附会的话,那么光明自由说无疑是证据确凿无可争辩的了。从囚绿之后到释绿(7―11自然段),具体地描写了绿的生命状态:桀骜不驯,不屈抗争。自然,足足5段篇幅,且占文章主体,最易成为主旨由头。但此说只注意了文章表层线索:寻――赏――囚――释――怀,却忽略了文本内在情绪的变化。③率真自然人性说。穿越囚绿始末表层,再读文本,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那个率性真挚无所禁忌的性情男儿的情感贯穿全文:仅仅因屋外一片绿影即选定暴晒小屋,喜爱之极又粗鲁地囚绿,魔念之下愈加恼怒,临行之日释绿祝福。从最早的喜悦满足,到之后绿所带来的希望慰安快乐,那念绿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其慌乱着忙迫切之感让人忍俊不禁,细腻的文人情怀竟为一柔弱植物所牵绊。更在喜爱之心驱使下幽囚绿叶,也不过是为了装饰那过于抑郁之心。哪知绿却不满它的爱抚,它的善意,执意向外。这损伤了作者自尊心,使“我”恼怒、固执,直到归期才释绿还其自由。通篇笔墨重点并非绿友品质,不过是借其展示一种活脱脱怯生生的性情:我们分明感受到作者内心那隐隐的依恋,暗暗的无奈甚或是自己所受煎熬折磨的那种解脱。文章最末,仍不忘对绿友的牵挂和惦念。自始至终我们都能感受到那种活泼真切、质朴率性的男儿深情。如果说囚绿为表层明线,那深层暗线则是作者的自然性情。
“阐释过度”的深层原因可以归纳为四点:第一,主题先行的袭旧解读;第二,古代知人论世说的理论基础;第三,教师创新不足与思维懒惰;第四,语文界尚缺乏敢于为还原“真实的人,真实的生活”喝彩的勇气。
二、解读不足
此种情况似乎不胜枚举。只以《背影》为例,依旧探求其主旨。教参多数如此表述:《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10月。《背影》描述了在家庭遭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儿子的经过。通过朴素真切的语言,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再提炼一下,可归为父对子的亲情,子对父的关爱。许多研究者重读之下仍然得出这样的主题结论――“浓浓至深的父子之情”。①初看之下没有问题,但细想之余,其他描写父子情深的文章同样体现了这样的主题。那么,《背影》的独特性究竟何在?
事实上,朱自清的《背影》自1925年问世以来,就受到了读者和文学评论者的交口称赞,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曾多次被选为重点篇目,深刻启发和影响了几代学人。然而,近些年来,其命运境况可谓惨淡凄怆。《背影》的影响力已大为弱化,甚至一度落选于地方版语文教材。据说,学校方面有一种共识性的议论:仅以几只橘子和几滴眼泪来表现父爱子孝的文章在商业社会的今天已显得苍白无力,缺乏刺激,读起来味同嚼蜡。而父亲的形象太不
文档评论(0)